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企业如何掘金跨国采购 产品要接轨零售业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9:56 龙虎网

  【龙虎网讯】“千余企业同在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上亮相,谁的商品更贴近市场、更适合零售业态模式下销售,从国内外买手主动接触程度就能知晓。”一位南京知名企业参展商表示。

  昨日,跨采会进入第二天,在与国内外零售业“买手”的交流中,南京本地参展商已感受到,南京商品销售定位与零售业态模式还有间隔。南京企业如何在跨采会上多分一杯
羹,值得反思。

  南京30家供货商摆摊招商

  在国展中心,南京展区在跨采会会展的中心,展区的布置也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南京的特色,摊位面积也是数一数二的。

  据一参展商介绍,这次参展的30家供货商在南京都是知名企业,有代表南京电子工业的熊猫集团、电声电子,代表南京轻工的高淳陶瓷、有代表南京食品的虹园食品、三鸿食品、晶品食品等。此外,南京特色产品金箔集团、南京云锦研究所也亮相会展。据南京云锦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在跨采会上云锦亮相会展,吸引了多个国内外客商,已有一位日本客商要求订下千条云锦领带。

  南京商人感受到“宁波力量”

  在本次跨采会上,宁波参展团很特别,它是外省中惟一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参会团体。38家企业抱团参会使人感受到“宁波力量”。与其一街相隔的南京展区南京商人感受更深切。

  宁波海曙康捷植物纤维制品公司的夏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此次是组团而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此次跨采会,对于企业来南京参展还有经济方面的支持。”据了解,宁波政府为了鼓励当地企业参展,对这38家企业进行经济补助,还在参展企业来宁前就为其在南京定好了准五星级宾馆。南京晶品食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晓东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宁波参展团准备充分,宁波企业已成为了一支力量正在快速崛起。”

  南京产品比宁波产品还缺啥?

  南京多位企业负责人坦言,参加会展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一些地区先进的产品和经营思路值得宁企借鉴。“我发现宁波企业带来的产品非常适合超市、大卖场等零售业态下的经营。”南京晶品食品王副总经理表示:“宁波参展企业虽没有南京企业规模大知名度高,但是带来的多为轻工产品,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极其符合零售业态模式下的销售。”

  “南京企业虽然技术含量也不差,但品种没有宁波企业齐全,而且产品与外国大买家的需求点尚有距离。如云锦、摩托车就不太适合在大卖场销售。而电子产品、玩具、纺织产品如果没有太多的特色和价格优势,想进入国际采购链也不太容易。此外,总觉得南京缺少有特色的、与百姓贴近的品牌轻工产品。”南京多位参展商表示。

  与此相比,宁波企业带来的产品基本定位准确。新颖、便捷、环保是宁波产品最大的特色。据了解,宁波企业跨采会上带来的商品,虽还属于轻工产品、小商品范畴,但已脱离了传统仿制初级阶段,不少产品已具有了国际水准,即便不是高科技产品,也十分贴近市场需求。

  据悉,在会场上,不少宁波企业专攻实用。如一家卖秤的宁波企业,改变了秤的传统形象,所有的秤全由钢化玻璃生成,且把销售秤分为专称黄金钻石的手秤、邮政业务用的“邮政秤”和适合爱美女士用的脂肪秤和厨房秤等;有的宁波企业主打环保概念,一家企业生产的可在一年后降解化为肥料的花盆受到多个国际买手的关注。

  专家:产品要与零售业态无缝接轨

  本次跨采会上,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永旺等国际零售集团采购的商品都集中在成衣、食品、日用百货这些轻工产品方面,但南京的工业优势则偏重钢铁石化这些重化工业,因此直接导致此次采购会上南京可参展企业数量明显少于浙江、苏南等轻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此,专家建议南京近期发展政策可以向轻工业倾斜,重点发展纺织、医药、食品等产业,更好地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专家还建议,南京本土企业,尤其是轻工企业,在开工生产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在一些产品标准上与零售业态无缝接轨。

  “我们建议近期发展政策向轻工业倾斜,以加快南京轻工业发展步伐。由于零售业态将成为未来商业主导经营模式,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采购量不断增大,南京企业面临很大的发展机会。特别要强调产品与零售业态的无缝接轨,比如在规格、设计上要尽量与符合国际市场需求。此外,资源和市场作为双重导向,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在轻工业部门结构优化调整中,应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纺织、医药、食品等,尤其是纺织业既是南京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通过使用高新技术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市统计局专家表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