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密温州李素萍:她是中国第一代神射手(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10:01 温州新闻网

  十运会大幕落下,温籍选手拿下12枚金牌,也成就了温州选手在全运会赛场上的最好战绩。从第一届在北京举行的全运会到现在的第十届在江苏落幕,46年的春秋,全运会赛场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温州名将。戴丽丽、李爱月、周小菁、杨相中……一个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响彻中外。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李素萍是何许人也,但是,就是这位现年70岁的老太太,在1959
年举行的首届全运会上,代表解放军队参赛的她拿下两枚射击金牌,为温州创造了历史上第一块全运会金牌。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国射击史上的第一块国际性金牌也是由她获得。

  

解密温州李素萍:她是中国第一代神射手(附图)

  新老温州神射手———朱启南与李素萍于今年3月的合影。

  

解密温州李素萍:她是中国第一代神射手(附图)

  当年名震国际体坛的李素萍。

  

解密温州李素萍:她是中国第一代神射手(附图)

  李素萍站在冠军台上

  

解密温州李素萍:她是中国第一代神射手(附图)

   淡去的冠军

  记者在翻阅温籍运动员在历届全国运动会取得的成绩统计表时,李素萍的名字赫然列在首位。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作为温州体育事业的开山鼻祖之一,她的名气远没有后辈响亮。

  由于离开温州很久,因此体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她的联系方式,只知道她远在北京。记者又走访了温州体校,甚至联系了老年体协的老同志,得到的答复均是:“事情太早,没办法联系。”最终,记者费尽千辛万苦才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管理中心问到了李素萍家里的电话。

  原来,李素萍退役后一直无法离开心爱的射击事业,于是走上了射击裁判的岗位,退休后则赋闲在家,颐养天年。现年已70岁10月21日,记者终于联系上了远在北京家中的李素萍。电话那头,老人家的声音洪亮硬朗,一口京腔。

  “呵呵,采访我啊?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啊,跟大家都一样的。”对于来自远方家乡小辈的电话,老人家既惊讶,又淡然。“我现在退休在家也不闲着,每天早上都去锻炼身体,日子过得也踏实舒服。”

   当年从篮球转射击

  1935年,李素萍出生在鹿城南门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初中毕业后不久,年仅16岁的她便参军入伍,分配在温州军分区后勤部做文书工作。

  1952年,由于有着166厘米的身高以及非常好的身体素质,她很快被选进浙江省军区篮球队。

  “1955年那场大赛成了我命运的转折点,如果没有那场大赛,或许我一辈子都与射击无缘。”谈到这里,李素萍稍稍感慨了一下。

  那时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也时常举行国际性的比赛,以增强交流。我国于1955年举办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国际性射击比赛。

  那时国家还没有专业的射击队伍,为了备战射击比赛,开始在各个军区选拔人才。“虽然身在军队,但是在这之前我一直以篮球训练为主,根本没有摸过枪。”但仅仅苦练了一个星期,她的射击技术便突飞猛进,很快就从浙江省军区脱颖而出。

  经过层层选拔,总共从各个军区选拔了200多名男女队员,这些队员又在北京集中训练了半年。李素萍顺利地通过了层层考核,终于进入了国家队大名单。

  据她介绍,1955年3月15日,国家射击队正式成立时有200多人,最后只留下50人,其中女队员仅10人。而这10人中,只有6人属于主力队员,而李素萍就是其中一员。

  说起当初训练和选拔的残酷与艰苦时,李老只是平淡地说道:“那个时候的运动员很单纯,大家一心只想着为国家争荣誉,毫无其他杂念。”

   拿下中国射击首金

  厉兵秣马半载之后,大赛终于在1955年11月17日开始举行了。赛事全称———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射击专项比赛,该赛事是由当时的苏联等9个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的比赛。那时苏联等国均参加过世锦赛,水平已很高。

  “我们当时的射击水平与这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当年中国队的比赛用枪都是由苏联提供的。”李素萍告诉记者,因为国际性比赛的要求很高,当时我国根本没有符合要求的专业用枪,只能是由别人提供,马上熟悉马上使用。根本不像现在的运动员有如此之好的训练设施,更别说有自己的专门用枪了。

  1955年11月24日,中国射击诞生第一金。李素萍参加的女子小口径步枪立射为新中国“射”

  下首枚金牌,同时也是中国队在此次赛事中的唯一一枚金牌,第二名是苏联队员、第三名是罗马尼亚队员。

  “夺金后引起了轰动,因为其他国家没有想到中国队能夺冠。

  大家都直夸中国姑娘好样的!“李素萍说,”中国队不仅水平低,其他条件也不行。当时我们坐着军用卡车去训练场,每人穿着土黄色粗布棉衣,为防滑,肘关节缝一小块狗皮,后面写着号码,当地人以为来了一批劳改犯,而苏联队员穿的是皮衣。“

  赛后,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了他们。李素萍兴奋地说,她与周总理跳过舞,只是不会跳,老踩总理脚,以后吓得不敢再跳舞了。

  之后,李素萍又参加过很多比赛。其中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她代表解放军队参赛,在女子小口径步枪30×30创纪录赛中以844环的成绩破全国纪录,这一成绩也超过了第37届世锦赛该项目冠军的成绩。

  同时,这也是温籍运动员拿到的第一块全运会金牌。

   冠军、钳工和裁判

  辉煌总是短暂。

  不久,文革开始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队很快就解散了。1971年,李素萍去了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干了3年钳工,一同分在一个车间的还有陈祖德、王汝南、华以刚等人。直到1974年,她再次从事射击事业。

  1981年,经过国际射联组织的裁判培训之后,李素萍考取了飞碟A级国际裁判证书,她也是唯一一名女裁判。以后又当选为国际射联女子委员会委员、国际射联飞碟委员会委员、亚射联女子委员会主席。作为裁判,李素萍曾执法过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也去过很多国家。由于秉公执法,得到运动员的尊敬,同时也为中国据理力争赢得了该有的比赛资格。

  李素萍在事业上还算顺利,但生活上却命运多舛:她的丈夫也是1955年从武汉军区挑选到国家射击队的,后任八一射击队副大队长,因军事调动去了海南,1971年因公牺牲,当时女儿7岁,儿子仅3岁。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挺过了风雨岁月。

  女儿曾是八一射击队队员,儿子却是一点都没涉及这个项目。

  高兴的事也好、心酸的事也罢,李老说那些都过去了,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从事射击33年,见证了中国射击事业由弱到强的风雨历程,并为它付出大半辈子的努力。

   新老神射手相聚

  老人可谓见证了中国射击50年的风雨历程。

  今年3月15日正好是中国国家射击队成立50周年的日子。50年前的3月15日,北京射击场投入使用,中国国家射击队在北京西郊成立。50年后的这一天,许海峰、王义夫、张山、杜丽、朱启南等新老奥运冠军齐聚现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

  除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吴小旋和李玉伟之外,中国射击运动史上的另外10名奥运冠军全部到场,新老两代温州神射手齐聚一堂。

  “我见到朱启南时说,小老弟,我们是老乡,来合张影。”李素萍笑着回味道:“我很为朱启南骄傲,他是奥运冠军,我那点成绩根本没法跟他比。”

   寄语家乡

  离开家乡多年,老人一直对故土无法忘怀,最近一次踏上温州这片土地也是远在1974年回来探亲时。之后,三十余年,只能遥遥相望,留在温州的亲人也只是侄孙辈的人了。

  离家多年,乡音已改,老人现在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没有一点瓯越余音。“真是惭愧,温州话也只能说上一点了,说起来我还是温州人哪。”老人对童年的时光记忆犹新,还记得小时候在五马街口的五味和买东西,经过九山去上学。

  采访最后,老人还通过本报寄语温州:希望家乡的体育事业、特别是射击事业能够有长足的进步,更上一层楼,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记者 郑光雨 图片由李素萍老人提供)

   链接:

  中国知道许海峰的人有多少?知道李素萍的人有几个?但如果许海峰见到李素萍的话,相信一定会毕恭毕敬的。

  李素萍老人不仅创造了一个纪录,还在国际赛场上演绎了体育版的“小米加步枪”奇迹,在各方面条件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战胜了射击场上的“超级大国”。

  李素萍的“第一枪”与许海峰的“第一枪”,含金量是一样的。那50年前的清脆枪声,至今还余音袅袅……(据《中国体育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