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诗情·文心·史志——读曾敏之先生的散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10:33 南方日报

  饶芃子

  今年,是老作家曾敏之先生88华诞,又是先生从事文学事业70周年之庆。70年来,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诗歌、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古典诗词赏析等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为广大读者创造了一片独特的文学空间,我们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评论,在这里,谨就曾敏之先生的散文创作,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体验,借此向这位老作
家表示深深的敬意!

  曾敏之先生早在抗日时期就已开始散文创作,他年青时所写的那些富有苗瑶民族风情的散文,如《烧鱼的故事》、《芦笙会》、《遇旧》等,都是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刊物《文艺阵地》(茅盾主编)、《文艺生活》(司马文森主编)和《文艺杂志》(鲁彦主编)上,是那个时候大后方文坛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后来,他虽投身于新闻工作,但在采编之余,仍写了许多散文和随笔。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出版的十六部作品集、四部自选集看,就有《望云海》、《文史品味录》、《观海录》、《观海录二集》、《温故知新》、《文林漫步》、《曾敏之散文选》、《遇旧》等八本散文和随笔集。其中散文集《望云海》独树一帜,颇得文坛好评,《观海录》于1989年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奖。曾敏之先生自己曾说,他在文化界是属于“两栖”的,即既从事新闻采访,又从事文学创作,文坛的许多朋友认为,曾敏之先生文学创作上最显著的成就是散文和杂文,我很同意这一看法。

  曾敏之先生的散文,是诗情、文心、史志交织而成的一个审美空间。无论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还是《望云海》、《观海录》中所收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无一不是他内心感情和思想体验的结晶。他喜欢诗,一部全唐诗伴随他度过大半生,几十年来,他常以旧体诗词遣兴怡情,他所写的旧体诗词,意境开阔,注意炼字、炼句、炼意。他的散文创作也常常巧妙地嵌入一些闪亮、有魅力的诗句,这些诗句是随着他的思绪自然流淌出来的,并非文外的东西,是文中的有机部分,是凝聚他感情的“亮”点。在文中,他以诗为“兴”,以诗为“线”,以诗为“结”,在诗意中发放文情,激起波澜,拓展文章的意境;他还借文中的诗句,抒发人生的感情,表达内心的隐忧,批判社会的流弊,做到诗文一体,饶有意味。他的散文,不仅有“诗”,还有史家的“志”。他是一位能与时俱进,有敏锐思想的作家,他在文学上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承传、弘扬这一传统,他的文章总有益于世道人心。我们读他的《想起了张之洞》、《青史是非分》、《廉贪述古》、《一言堂考证》等文章,就能深深感受到他面对现实问题如何以古鉴今,表明自己的志向。所有这些,都做到天然浑成,是以诗、史之笔写成的美文。

  曾敏之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自己在《曾敏之散文选》“自序”中曾说,他是“从史学进入文学领域”。我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是文史不分的,文史之分是在20世纪初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之后的事。曾敏之先生的散文,史味很浓,做到古典与现代文脉暗接,历史与前卫互涉融通,是传统与现代的结晶,显得浑厚,有文化底蕴,是沉潜之作。他的散文世界,是一个跨学科的审美领域,其笔触所及,不仅有历史,有古典诗词,还有现当代文学的名家名作、诗学、写作艺术等,在当今的散文家中,极少能跨越如此多学科的。他散文中的那种浓浓的“史”味,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史”的因素,很显他国学的根基。我们读他为亡友所写的那些祭文(如《司马文森十年祭》、《文传碧海千秋业》、《风范难忘》等),都是至情之文,也同样有历史的勾勒,是以时代为经、以人物为纬交织而成的束束心香,是他饱蘸着血泪唱出的悲歌。这些文章感情真挚,是作者用自己心血浸写而成的,虽是新时代的祭文,却是在历史天幕上写的,很有古典散文的韵味,从中可以看到曾敏之先生的深厚学养和人文情怀。

  2005年9月28日于暨南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