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英雄王杰和他的“两不怕”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17:18 云南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 新华社记者梅世雄

  40年前,伴随着一名普通战士在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前纵身一跃,一个伟大的名字——王杰,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那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永恒瞬间发生在1965年7月14日。那天上午,原装
甲兵某部工兵班长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张楼乡)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时,炸药包突发意外,在即将爆炸的危急关头,他毅然用身体压住了炸点……

  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一个23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地逝去了,而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却安然无恙。人们被当时的场景惊呆了:王杰的整个身躯被炸得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英雄实现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42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阿荣旗的王杰,从小过继给山东省金乡县的伯父。1961年8月,初中毕业的他入伍后,成为某装甲师工兵营一连的一名工兵。

  刚入伍时,看到有的战友威武雄壮地开上坦克,王杰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在认真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后,他慢慢转变了思想。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革命者,我要做一个革命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王杰是连队的“排头兵”,正如战友们所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冬训中,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腿冻僵了仍坚持作业;在沂蒙山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猫耳洞”、进行爆破,他抢先去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仍然是他抢着去排除;他舍身救人的前一天晚上,还为“五保户”挑了水……突出的表现使他很快被任命为班长,并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王杰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20多本共10多万字的感人至深的日记,日记中的每一句话都印证着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他在1965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1965年11月4日,王杰生前所在部队为王杰举行隆重追悼大会。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社会各界人士多达7000余人。伴着低沉的哀乐,人们的哭声此起彼伏……

  王杰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派出由70多名记者组成的强大采访团,来到王杰生前所在部队了解英雄的先进事迹。

  1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宣传王杰事迹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电台报道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的稿件达1300多篇(幅)。

  新华社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向国外报道后,许多国家派来记者团和考察团,采访王杰成长的道路和奥秘;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发来上千封电报和书信,表达对王杰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1965年11月27日,王杰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毛泽东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亲笔抄录王杰的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邓小平强调:“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自1966年在王杰牺牲所在地建成王杰烈士陵园后,每年清明节都有很多人前来扫墓。39年间,凭吊人数达120余万人,近400本留言簿上写满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与思念。

  在王杰生前所在连,至今每天晚上晚点名时,呼到的第一个名字还是“王杰”,全连齐声答“到”。走王杰成长道路,做像英雄那样的好战士,已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

  “王杰民兵班”第一任班长、72岁的李彦清老人是当年王杰用生命掩护下来的民兵之一。1973年5月21日,他在一次地雷实爆训练中为救一位女民兵,双眼被炸失明,人称“活着的王杰”。30多年来,他残而不废,老而弥坚,不仅顽强地克服了双目失明带来的生活困难,还累计做报告2000多场,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日记、诗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和新闻报道。

  在徐州,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医院”等单位,在王杰“两不怕”精神的激励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王杰的家乡山东省金乡县,县政府的每一间办室里都悬挂着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三不伸手”格言,时刻提醒着工作人员要像王杰那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王杰出生地内蒙古阿荣旗于2002年兴建的王杰广场,被呼伦贝尔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2年1月19日,江泽民同志亲临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

  穿越历史的时空,英雄王杰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依然清晰,他用生命铸就的“两不怕”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