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岸数万网友致哀挤爆网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3:42 海峡都市报

  本报讯台北消息:中国国民党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九父亲马鹤凌的丧礼5日举行,马家举行了简单隆重的家祭。由于马鹤凌遗嘱交代后事从简,不举行公祭,到现场致祭的亲友不多。但有两万多人次在马英九的个人官方网站上致哀,导致网络一度大塞车。

  网站管理人员表示,开放“网络致哀”功能并未发布新闻,但4日中午起,部分电子媒体开始报道此事,流量暴增,下午2点开始完全无法进入;后来站方联系固网业者,把频
宽加大一倍,网站运作直到下午5点左右才恢复正常。站方表示,网站恢复正常后,每小时约有1000人次前来致哀。到5日下午7点30分,已有超过2.4万多人次致哀。

  许多来自岛内外、包括大陆的网友,在网站留言吁请马英九为了国民党、为了全体中国人一定要节哀、保重、加油。其中一位大陆网友留言说,马老先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相信马英九一定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2008年一定赢,两岸和平有希望。也有网友提醒要注意马妈妈,请马妈妈要坚强,往后的日子里大家都会支持他们。

  只盼来生再续父子缘

  本报讯台北消息:在父亲马鹤凌去世后,马英九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他说,希望与马鹤凌来生再续父子缘。

  2005年11月1日晚上,台北国泰医院七楼加护病房中,两天前因心肌梗塞入院急救的父亲仍在作最后的奋斗。7点15分,仪器上的心跳指数陡降为零,他终于在妈妈、大姐、三姐、内子美青与我的陪伴下,结束了85年精彩的一生。

  我站在床边,紧握他余温犹存的右手,噙泪默念“父子结缘55年,只盼来生再续缘”。我的祖父、父亲都在幼年丧父,祖父立安公是9岁,父亲则是7岁。我能在父亲的呵护下结缘55年,实在是情缘深厚,十分幸运。

  上了高中之后,知识增加了,见识也自不同,父子之情慢慢转化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和父亲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在高一时,就想念文组,父亲却持异见。他当年读的长沙岳云中学以理工科闻名全省,他高中三年数理皆极佳,但投考大学同时考上唐山工学院与中央政治学校(政大前身),却放弃前者而就读后者。他自己弃理学文,却劝我暂不转文组的逻辑是:学习数理有助思考,不妨高二多念一年理组后再转文组。这个逻辑我接受了。

  高二念完,我成绩中上,他即支持我转组。大专联考填志愿时,他又有意见了。他希望我学政治,我则希望学法律,最后他接受了我的意见。30多年来,他常常认为我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我则认为近代中国积弱不振,跟法治不彰关系重大,故“非过正不足以矫枉”。30多年来,我们父子谁也没说服谁。他现在走了,我也没人可以辩论了。写到这里,又不禁红了眼眶。

  父亲志大才高,但年逾三旬,即有八口之家待养,为了子女教育,毅然放弃“出国”进修,对往后发展不无影响,令他始终视为憾事,因此一直希望在子女身上补偿。而他器识恢宏、思虑周密,但个性刚烈,作风强势,办事固然效率甚高,表现耀眼,但亦易遭阻力,乃至诬陷。

  他在党务工作中数次受挫,使他几乎心灰意冷。我亲历的一次是在1972年,他在国民党知青党部担任书记长时,因安排资深中央“民代”到台大校园辩论“国会”改造问题,轰动一时,一般公认是国民党面对现实的改革表现,父亲也被视为开明派,可是却被人曲解为“把老代表送到台大给学生公审”,一状告到中央,他不久就被调职,只做了3个多月,当时台大师生称之为“百日维新”。

  而一个多月赋闲在家,自不免英雄气短。当时在台大念四年级的我则安慰他:他的做法是对的,让我在学校里抬得起头来做人。他听了十分感动,而且感动数十年之久,甚至写进他在三年前完成的回忆录《开创美好的明天》。30多年来,他就是因为个性而错失许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外界常报道,说父亲曾任先“总统”、蒋公的侍从秘书(甚至出身情治单位),一直视他为“高官”、“权贵”。实际上,他从未担任该职,亦从未在情治单位服务过。他加入中国国民党63年,在党部服务近40年,但从未被选为中央委员,一生引以为憾。担任公职最高做到“行政院青辅会处长”(十二职等),70岁届龄退休时担任国民党中央考纪会副主委,实在都算不上“高官”、“权贵”。

  他力主我参选台北市长,当时我说不参选已有多次,最后之所以改变决定,他的鼓励是重要原因之一。

  父亲一生,官虽不高,权虽不大,但他一身傲骨、两袖清风、满腔热血、全身活力。他劝世助人,尤其对年轻人,可说是毫无保留。他留给我们子女的不是有形的家产,而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与价值,这些才是我们子女最值得保存的资产。

  父亲走了,永远走了,不会再回来了。泪眼中遥望西天,爸爸您好走,只盼来生再续父子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