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渔歌不成遥远记忆 奔波四十载收集“古渔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5:03 东北新闻网

  在辽河入海口地区,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每年春天有从外地赶来捕鱼捞虾的人,深秋时节又返回各自的故乡,这些人被称为“渔雁部落”。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故事、渔歌、谚语,这些作品被称为“古渔雁”,它是辽宁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刘则亭用40多年的时间收集整理“古渔雁”。

  踏寻“古渔雁”的痕迹

  

  辽东湾好地方

  潮涨流北上

  潮落流南淌

  早出乘流去

  晚归顺潮涨

  日前,记者来到盘锦市二界沟渔村,在渔船上、在街巷中,聆听到裹着浓厚历史风情的渔歌已属难事。一位7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大年纪的人,在渔村里已经不多了,小时候听祖辈们哼唱的渔歌、讲过的故事,真的记不起几个了。现在年轻人看电视、上网、喝酒,找乐的办法多着呢,谁还希罕这个呢?

  河北籍30多岁的渔民王树翔把玩着手中的MP3对记者说,在渔船上打工的人来自天南地北,现在有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大家凑在一起除了讲讲笑话,哪可能讲那些老故事。在他看来,“古渔雁”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被现代人遗忘再自然不过了。

  但在渔村里,有一位名叫刘则亭的老人,40多年来,他努力搜寻并记录着这逐渐淡出渔民们记忆的歌谣、传说、谚语,整理成书出版,录成录音带保存。

  ( 辽沈晚报 胡海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