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8:58 沈阳晚报

  本报记者赴菲律宾参加亚太地区八国青年论坛纪行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青年•环保•创新•思考

  透明的大海,澄清的天空,青藤缠绕、椰影和风,菲律宾以其特有的热带风情欢迎着来自亚太地区八国的年轻人。10月26日至31日,“EcoMinds”亚太地区八国青年论坛在马尼拉举行。作为中国青年环境记者代表,记者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这个盛会,并对菲律宾进行了实地考察。

  6天行程满满。聆听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关于“菲律宾和可持续发展”的演讲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特别顾问JeffreySachs对世界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展望;现场采访菲律宾前社会经济部长CielitoHabito博士;参观马尼拉旧貌;游览苏比克湾自由贸易区;向菲律宾土著学习在野外生存的技能。

  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青年学生代表,我还与来自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韩国等7个国家的27名代表一起,就一个假想中的城市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那一刻,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深一层。另类环保:给猴投食将被罚款

  阳光、沙滩、海洋、珊瑚礁,曾作为美国海军基地的苏比克湾,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派异国风光。但倘若您以为当地人因海岸风光迷人而骄傲,或因工业经济高度发达而自豪,那您可都错了。出乎意料,当地人

  引以为荣的是猴子,那些在热带丛林中活蹦乱跳、没一个是“省油的灯”的猴子。人与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就这样在苏比克湾以直击的方式让我眼见为实。10月30日,参加“EcoMinds”论坛的15名中外记者驱车到苏比克湾的一个海滩去游泳。车行过半,我们与数十只小猴子不期而遇。见到“生人”,这帮可爱的小家伙没有显示出丝毫的怯意,它们个个睁大了眼睛,把我们一一打量,然后悠然地走向另一批游客。同行的一位记者从包中拿出一块糖,准备喂给其中最小的一只猴子,马上被当地导游Arlene制止了。A rlene告诉我们,在苏比克湾,给猴子投食要受巨额罚款。“习惯了吃人类

  食品的猴子,不会再愿意回到雨林中,而这对它们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灾难。”

  Arlene的话让我想起菲总统阿罗约在“菲律宾和可持续发展”的演讲中提到,菲律宾十分重视热带雨林资源。农业十分发达的菲律宾,目前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和恢复海洋和雨林生物及生态系统。钻木取火:土著生存自有一套

  徒步穿行茫茫热带雨林,曾经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到苏比克湾的第2天,由当地的土著做向导,我们一行人等就做了丛林徒步行,并向土著学习在野外生存的技能。

  向导一把砍刀开路,来自中国的两名记者和三名学生在后紧随,我们就这样在土著般竹(音译)的带领下,徒步行走3小时,翻越了3座大山,最终走出全没有路的热带雨林。

  只会说简单英语的般竹,今年29岁,他从小就生活在丛林中。在徒步穿行的过程中,他教我们如何将树皮制作成需要的绳索;如何在找不到水源的情况下,用砍刀砍下一段竹子,喝竹筒里面的水;如何在没有现代洗涤用品的情况下,利用丛林中的野生资源清洁皮肤。

  走出大山时已将近正午。热情好客的土著们砍下高大挺拔的竹子,架起了篝火。他们为我们烤制狩猎得到的野鸡、鲜鱼,制作美味可口的竹筒饭,并为我们表演了优美的土著舞蹈。

  最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土著还教我们利用竹片磨擦生火。眼见中国古老的“钻木取火”,在菲律宾土著的手中运用自如,我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是它给了我们的祖先和菲律宾土著们无限的智慧。见闻创新:海水变淡未来可期

  在菲律宾最难忘的经历就是时常感到口渴,这不光是因为天气太热气温太高。因为到了菲律宾,就有人告诉我:除了马尼拉,到其他地方只能喝瓶装的纯净水。事实上是,我住的苏比克湾宾馆根本没有提供开水这项服务。

  尽管全国有成百上千个岛屿,但在菲律宾水资源仍然缺乏并显得异常宝贵,有的地方甚至需要买水喝。无独有偶,同样的问题在新加坡也出现过。

  参加“Eco Minds”活动的新加坡学生November告诉我,新加坡的淡水资源缺乏,不得不到别的国家买水喝。但现在,新加坡已成功地拥有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技术。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演讲中也曾表示,未来的几年中,菲律宾除了在马尼拉建立一些清洁水资源的项目外,政府还要出资为菲律宾的乡村建立供应清水的系统,保护现有的湖泊和河流。深度思考:

  假想城市的发展之道

  此次“Eco Minds”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将8个国家的27名青年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个人。他们将就假想中的委内瑞拉的一个滨海城市到底应该选择什么作为支柱产业为课题,深入探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人类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滨海城市是搞纺织业,还是建化工企业;是开一个糖厂还是发展旅游业?将这样重大的课题交给3个青年学生,可能在我所知道的中国学校里,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我注意到,每名学生手中都有一本90多页的关于委内瑞拉及这个滨海城市相关情况的介绍,而学生们除了需要选择一项支柱产业外,还要依据相关资料,选择在这个城市建厂的最佳地理位置。

  最终获胜的小组选择了并不被人看好的、且公认为污染较为严重的纺织业。但他们充分考虑了工厂的选址与周边环境、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更让人感到惊叹的是,小组中的3个成员充分发挥了各自特长

  。来自澳大利亚的莱拉,精通经济学,她利用所长,仔细研究了委内瑞拉及南美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解决之道。来自菲律宾的D u n a n c as,拥有一项将食用油变成燃料的发明专利,他将自己的专利应用到实践中,减轻了污染,节约了大量能源,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来自新加坡的陈杰阳则擅长于金融研究,在对项目进行了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后,对于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和27名热爱环保、善于思考的青年学生,一起分享环保话题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见证并参与了青年对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挑战,以及对生态创新的深度思索,我想,这该是此次菲律宾之行的最大收获。本报记者张晶文并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