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 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0:24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在厦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有一群带着梦想和希望的青海人在这里驻足扎根,每当他们说起日益富裕的生活时,总是会提到他———共产党员、海东地区驻厦门办事处负责人马成祥。“因为有他的帮助,我们的创业之路少了一些坎坷;因为有他的奉献,在异乡的青海人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家。”大家这样称赞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青海人前往经济特区厦门开办拉面馆,随之带动了大
批农民携妻带子外出创业,为了做好对这些人的服务工作,化隆县1994年成立了厦门办事处,将时任甘都镇副镇长的马成祥调至化隆县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工作,就这样,马成祥挑起了做好农民工输送、管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重担。初到厦门,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民工的生活情况,他穿梭在大街小巷,徒步走访每一家公司,每一间门店,与农民工兄弟促膝谈心。当了解到农民工子女普遍上学难时,他立即给厦门市政府写了一份专题报告,并且带着批文,不顾天气炎热,东奔西走,为孩子们一一落实学校。1996年9月第一批青海籍的15名学生走进了厦门特区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经过艰苦的努力,目前已有70名青海学籍学生分别在厦门23所中小学上学。

  马成祥时刻心系农民工们,来自化隆县巴燕镇上卧力尕村的魏木海买,2002年因车祸腰部受伤。马成祥深夜里赶往医院,帮助家属办理住院手续。之后,他又多次跑交警队和医院,使魏木海买获得了3万元的赔偿款。

  马成祥充分利用办事处这个“窗口”,争取一切机会为农民工寻求合适的工作环境,不断把家乡贫困山区的农民工输送到厦门及厦门周边的城市,他曾10多次自费前往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规模较大的企业考察,了解用工信息, 通过他的牵线搭桥,目前在福建的厦门、福州、南平、长乐等八个城市中有农民工2200名。他始终坚信只要帮助一个农户在福建站住脚,就会有更多的农民来求发展。化隆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的农民工马福寿和冶德祥两人深有感触,他们因为不满足在厦门的经营状况,到上海发展,当时上海还没有设立劳务人员办事处,结果一年后又回到了厦门,他们说:“没有我们的办事处,办任何事情都很难,我们回来了,因为有办事处这棵大树好乘凉啊。”在马成祥的帮助下他们在厦门站住脚后,陆续又将20户农民工带到了厦门,生意越做越红火。

  本着为政府分忧,为农民工拓宽发展平台的工作理念,在厦门市总工会的要求下,马成祥多方协调,1998年9月成立了“青海化隆私营工会联合会”,组织农民工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展示青海人的风采,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今年“五一”参加的“劳动杯”职工拔河赛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如今,更多的农民正在前往厦门及福建省的其他城市创业,马成祥也更加忙碌了……(记者:王 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