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南香红:特稿之中追梦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0:34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 吴亦晴

  与名字一样,她的文章让人过目难忘。

  “那是用诗般的语言写就的新闻稿。”一位《南方周末》的读者说。“尘土腾空而起,弥漫在马圈上空,蹄声震颤着 空寂的戈壁。”南香红在描述野马的文章中写道;而对一
个大盗的描述是:“在沙漠里盗墓的人,有着野狼一样出没荒野的本 领和嗅觉。”

  “特稿”是南香红最擅长的文体——从1998年的《野马的故事》,到2002年的《三峡,无法告别》,再到2005 年的《大鱼之死》。而在今年7月,抗战胜利60周年之前,她推出了50000字的特刊《极罪》,描述了侵略者在中国发 动细菌战的罪恶。

  进入《南方周末》近五年来,这位记者发表了上百篇稿件,共计100多万字。她的优秀赢得了《南方周末》600 万读者的注目,也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

  10月27日,她登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讲台,为在座的100多听众——也为喜爱她的所有读者——做了 一次精彩的演讲。她于今年8月被评为《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周末假座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南香红作品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本报高级记者、编辑作品系列研讨的开篇,题目为“探索中国式特稿”。

  “这是本报不断探索的文体之一,”《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说,“一般来讲,特稿有这样的特点:篇幅较长、 最接近文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涉复杂,记者的某些情感穿插在其中,对文字要求很高。”

  之所以定名为“中国式”,是因为《南方周末》报道的题材大多具有中国特色,比如说四合院的拆迁——在中国的文 化长河中,那些北京特色的建筑是典型的明清的风格。另外从语言上讲,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行文逻辑及写作技巧被大量 运用。

  “当然,特稿打动读者的不仅是语言,”南香红说,“那只是一个载体。记者的洞察力是胜负手,你需要从瞬间的背 后发现永恒的东西。新闻是易碎的,我在力图让它变得更为隽永。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判断选题,要把某个题材放在中国发展 的大脉络中看待,从纵、横多方面为事件定位。”

  拿到一个好的题材之后,42岁的记者出发了。一头半长的卷发、一身休闲但不失庄重的衣服、一个单肩包和一个拉 杆箱,更多的时间是行走在西北的土地上。在进入《南方周末》之前,她曾在《新疆日报》供职14年,对那片广袤而神秘的 土地有种特殊情结。

  在早晨7:00,她会从千里之外给家打电话,把先生和9岁的儿子从睡梦中拖起来。她是充满爱心的女人和妈妈, 而这种性格又被贯穿于文字中——《南方周末》的总编辑张东明说,看了这位属下的文章后常常被深深感动。

  但当南香红2001年进入中国第一周报时,曾经有过迷茫。因为她并不主流——在那个时候,批评报道和调查报道 是南方周末的“王牌”。“你的报道让报纸有了张力。”当她对一位副主编诉说担心时,他回答,“何况,新闻最需要探索和 创新。”

  在经历了无数次奔波、思考、熬夜写作之后,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为这个梦想不断追寻。“希望将来有一天,人 们能因为我的名字而看我的报道;而当看到一篇报道后,也能因为我特有的风格而知道作者是南香红。”这位记者说。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