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大哲学硕士免费讲授国学(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03:30 新京报
北大哲学硕士免费讲授国学(2)

逄飞倡导成立一耽学堂,弘扬传统文化。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大哲学硕士免费讲授国学(2)

2002年12月21日,逄飞开始在北大等高校张贴“招贤榜”。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

  22岁的赵裕玮是来自山东烟台的女孩,喜爱传统文化,今年在朋友介绍下成了一耽学堂的义工。

  以前知道《弟子规》,但她没有接触过,这次教授《弟子规》让她有了一个全面接触
的机会,备课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会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我们上课的收获肯定比听课要大。”赵裕玮笑着说。

  逄飞估计,一耽学堂成立以来,在学堂授课的义工每学期都有旧人离开,又有新人加入,累计有1200到1500人。

  刚开始做义工的主要是文史哲方向的硕士、博士,后来出身不同学科但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本科生也加入进来,并且也能从中受益。

  逄飞认为,青年人在文化传承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文日新,从青年起”是逄飞坚持的信念。

  为让学堂的文化建设面向更多的青年人,2004年3月29日,学堂开始组织北大、清华、人大三所学校的晨读活动,这学期的晨读在9所高校开展。

  在

北京大学设了畅春园、未名湖、万柳学生公寓三个晨读点,北大中文语言学方向二年级博士生汪笑苏是学堂义工,负责未名湖晨读点的召集工作。

  每天早上6:50到7:30是固定的晨读时间,现在在汪笑苏那里登记的学生有50多人,每天的晨读人数是10多人,本学期读的是《论语》,汪笑苏计划每周读一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一三五主读,二四六副读,晨读的形式有领读、齐读、轮读、唱和等形式。

  汪笑苏说,读古文讲究语气舒缓、气息绵长,早晨时光,身处未名湖美景,面对朝阳,能起到涵养气质的效果。

  全国连锁学堂的设想

  今年6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折志林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一耽学堂的报道,随后他到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在广州拷贝一个一耽学堂的想法出现在了他的脑中。

  折志林觉得在广州成立这样一个学堂至少有两点意义,一是传统文化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有很大的作用,另一个意义就是目前社会比较浮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建设对人心会起到教化作用。

  折志林派团市委学校部部长到北京实际考察后,逄飞也到广州与其进行了商谈,双方本月进入了实质性磋商阶段。

  按照广州团市委的想法,“广州一耽学堂”将成为团市委主管的独立的民间法人组织,业务上受北京一耽学堂指导。

  折志林说,团市委目前正在组织一些传统文化学者,教育战线官员、新闻媒体人员和企业界人士共同运作这件事情。

  “我们团组织在各级各地都有网络,有了团组织的参与,今后工作开展起来可能会更方便一些。”折志林说,现在团市委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先把学堂的框架定下来。

  对于广州,逄飞也有他的想法:可能要比北京的起点高,不会走先进入中小学这条道路,有可能是起点时就面向社会。

  11月份,逄飞在广州已经开始拜访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探讨广州一耽学堂筹建之事。

  他的希望是今后能将学堂办成全国连锁的学堂。

  渴望一个法律身份

  目前,一耽学堂没有任何资金支持,全靠社会捐助支撑纸张、电话、邮寄等费用。“学堂创办之初,我们也怀疑到底能维持多久。”学堂的第一批义工王秀江5年后这样说,但学堂还是走过来了。

  一耽学堂至今收到了30多万元社会捐款,逄飞说,“尚不能满足运转需要,学堂现在还在支撑着,并且这些捐款的收支情况是定期公开的。”

  今年12月,一耽学堂将迎来5周年的生日,学堂计划在11月底举行义演活动,目前正在落实演出场地。

  一个困扰至今的问题是,学堂至今没有注册,没有自己的银行账号,不能通过账户给付场地费用,逄飞目前已经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时候将借用他们的账户给付费用。

  从学堂成立之初,逄飞就在努力注册一个社团,好拥有合法的身份,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主管单位。

  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主任李明利今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逄飞,了解了一耽学堂,之后就一直在积极为社团的注册问题奔走。

  11月16日下午,李明利说,社团要到民政局注册,必须要找到一个主管部门。

  他已经主动与北京市几个局联系,希望能作为学堂的主管部门,但不是说不对口,就是没回音。

  至今,学堂只有方形的印拓,没有圆章,还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法律意义上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寻求一个法律身份是目前最要紧的,虽然资金缺乏、专职义工待遇无法提高这些也都是学堂的困难。”

  逄飞说,他对这些还是比较乐观的,毕竟学堂的发展越来越好,特别是与广州团市委商谈之后,他的信心更足了。

  曾有人问逄飞今后会不会再找一份工作,逄飞的回答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目前学堂的事太多,暂时走不开”。

  □本报记者 钱昊平 北京报道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