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避免城乡差距加剧之势 建设新农村为农民谋福祉(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6:07 新华网

  农村是拉动内需被忽视的动力

  韩国在“新村运动”中,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拿出10%的财政支出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我国农村太大,在这方面的欠账又太多。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城市人享受到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都是财政投资建设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是农民自己投资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全国10个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但世界银行推荐的合理比例应该在15%以下。当城市之间相互炫耀攀比豪华的城市广场时,许多农村的孩子却因学校资金缺乏不得不在危房中读书。

  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作为公民,农民具有和城里人一样的享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权利。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入,也是拉动内需、启动农村消费的需要。

  马晓河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出现下行趋势。若要开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农村则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从投资看,拉动这一轮经济增长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会相继完成,钢铁、水泥、汽车以及电力等产能将很快出现过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太大;从出口看,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影响,今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减弱;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看,我国城市居民的新增收入更多地用于储蓄而非消费,依靠城市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不足。

  “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却潜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简直可以说是‘饥渴’!”马晓河说。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正好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不但直接形成GDP,而且还能推动农村消费。事实上,最近几年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0年到2004年,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75.3%,而同期市民为69.5%。农村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还存在着庞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农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除摩托车外,大多都不足城镇居民的50%。

  “对于农村消费来说,用‘给点阳光就灿烂’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一条乡村道路建设可以带来村民购买摩托车的热潮,村村通电、通水、通电视等可以大大带动农民对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的消费。”马晓河说。

  事实上,2004年以来“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已使农村消费明显回暖。2000年到2003年,我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增加量只有1000亿元左右,而在2004年增加量达到2312亿元,今年前7个月同比又增加了1480多亿元。

  马晓河预测,如果能够得到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十一五”期间农村每年则会平均增加4000多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新增贡献将达2个百分点以上。

  一个新提法一个新时代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出台之前,为破解“三农”难题,一些地方已进行了乡村建设的实践。如上海的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郊区农村的收入甚至超过城市收入;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等。

  韩俊对《瞭望新闻周刊》解释说:“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

  他指出,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了由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转向对农业进行保护的过程。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得巨额资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后,农地在低水平估价下大量转为非农地,农民工又长年保持极低的工资水平,这二者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可以说,中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的积累,无论是资金之巨还是时间之长,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对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条件已初步具备。这从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可以一目了然: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前汇率计算达1000美元以上;农业和非农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5%。这四项指标表明,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进入这一阶段,不同的国家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对农业进行反哺。

  另一方面,从财政收入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无源之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公共品投入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这样,由国家财政主导提供农村公共品就具备了一定条件。

  近几年,国家已经开始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税逐步取消,“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视野。2004年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政策力度加大,农民直接受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这都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渴望富饶文明的农村,要迎来一个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时代。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