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记者探访呼市武川县白道(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6:51 内蒙古晨报
记者探访呼市武川县白道(附图)

如今的武川“白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 从呼和浩特抵武川县城,现在仅须45分钟。呼市到武川的交通状况,已较以前有大的变化。

  许多人为此而欣喜时,可曾知道历史上的武川古交通的模样?

  说到古交通,自然就必须说说武川白道,历史上的武川白道是一个什么样?近日,
记者从武川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了解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

  ★关键词:白道

  对于武川白道,有关专家将其上升到古今大青山南北的主要通道,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不容忽视的地位。

  关于白道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白道的路线比较明确,在史籍中没有异议,其南端始于今呼和浩特市北坝口子西乌素图一带的古“白道城”。郦道元《水经注》中是这样说的“‘芒于水’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坂(编者按:坂,指山坡,斜坡)谓之‘白道岭’。”这扼守白道南口的“白道城”,古称“云中塞”。从“白道城”经今坝口子,蜿蜒西北行,途经今沙湾子、焦赞坟、江土窑子、肖家店,直上“白道岭”制高点,今天的“坝顶”。经“老爷庙”(已废)西下约1公里,北行至马家店,经牌楼馆、中店子、水泉至什尔登。什尔登隘口两山对峙,形势险要,是通往“瀚海”“羌城”“铁山”的要隘,古称“碛(编者按:碛,沙石积成的浅滩)口”,扼守白道北端,白道全长约35公里。

  据武川县

文物保护管理所有关专家讲,白道从武川什尔登到马家店一段,全是河床,急雨后山洪暴发,雨涝天流水不断,行人循河涉水,苦不堪言。旱季旱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飞砂走石,下脚无处。从马家店经“老爷庙”至坝顶,坡陡路险,“山石荦(编者按:荦,明显)确经行微”。从坝顶南下一段,路途大致类似。

  “历代行人车覆落涧,种种事故,大都发生在这一段,最陡处约5公里,故民间有‘上五里,下五里’之说。”古人有关白道的诗句,准确地描述了白道的崎岖险要,氛围的寒凉。用“千里云烟青冢暗,一天风雪黑山昏”这样的诗句如是表述。

  ★关键词:古迹

  历史悠久的白道,两侧古迹丰富,这些古迹都与这条古道有直接关系。

  北端碛口——什尔登隘口,有古城、古村落及古边墙遗址。古城遗址在北山峪口南1公里处大路左侧,经探测,南北长约133米,灰土层约1-1.5米。

  灰土层中遗物相当丰富,上层有少数近代白瓷片,并夹杂大量兽骨。中下层均为汉代陶片,计有方砖,砖面有整齐之回纹;篆文“富贵未央”瓦当;表绳纹,里布纹子母口筒瓦及方格纹大型板瓦,还有大口陶罐,陶多泥质,淡赭色,火候高,为阴山一带汉代文化之特色。遗址西南约半公里处,有一座300余米高的小山,当地谓之“瓦窑圪旦”。在80余亩长圆形山顶地面,碎瓦残陶密布,主要为绳纹陶片,有残瓦当,甑底残片等,推测此处与前述遗址为同期,可能是汉代屯戍之所。遗址东北和西北,为一列回环山峦,横亘东西,山间有古边墙一道,随山势延展。古人在此设防戍守,显然考虑到交通和军事方面的意义,与白道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关帝庙

  白道所经的坝顶,有一座关帝庙,俗称“老爷庙”,这不但是白道中途的一处要隘,且曾是一优美的风景区,同时是集中体现大青山区文化的一个重要所在。

  “关帝庙”建于清

雍正八年(公元1731年)。现存庙碑上曾题到:“盖闻归化城古丰州之地也,得胜蜈蚣坝,城北之衢路也,又系外藩蒙旗与新疆库伦之道衢”,“羁旅之要路。”关于这里的地势及环境,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兹因古丰有青山,地居乾坎。此山层峦叠障,蔚然深秀。山岭上素有关帝庙一座,前临水渥,断岸千尺,后依峻岭,木秀繁荫,真可谓神景之地也。”

  武川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关帝庙”供奉三国时关云长,坐像高大,气宇轩昂,还有周仓等人塑像。殿门有一把“青龙偃月刀”,重八十斤。庙宇坐南向北,精美壮观,庙旁古松苍苍,亭亭如盖。悬泉淙淙,山花艳艳,涧流潺潺,残金闪闪,松声萧萧,青雾淡淡,往来行人,有一种入幽临仙之感。每逢阴历五月二十三,关帝庙举行庙会,山里人及往来客商,云集于此,济济一堂。届期,毡幕帐蓬,点缀庙宇四周,有做小买卖的,踢拳卖艺的,露天赌博的。庙前有戏台,庙会期间每天唱戏。多数年份这天要下小雨,当地谓之“老爷磨刀雨”。人们有所求祈,都来向“老爷”祷告,最为慷慨的是白道上南来北往的商人,临北行时,浩浩荡荡的驼队在庙前停下。

  ★关键词:历史作用

  历史悠久的白道,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从战国时期直至近、现代,它都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武川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有关专家认为,白道作为中原地区通向蒙藩、新疆,甚至更远地区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原地区同少数民族甚至外国的政治交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从战国开始,中原地区统治者,就多次由白道出大青山,征讨、安抚、教化北方游牧民族,并在阴山北麓筑城建镇,安官设吏,布防戍守。特别是近古和近代,汉族统治者曾多次迁徙汉民,到后山地区从事垦殖。至于北方游牧民族,以阴山为帷幕,多次从白道南下,从事抢掠,并深入中原舞台,群雄角逐,建立了一个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在频繁的政治交往中,北族南下后便与汉族融合,在政治制度、生活习浴、生产方式等方面效仿汉族,以至夷狄汉化,汉染夷风,形成了具有广泛意义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牛马羊驼、皮毛畜产,多由白道进入内地。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山北民族与内地的经济贸易,货物多由此道交流。而内地归绥商人,主要以骆驼为交通工具,将丝绸、布匹、茶叶、火柴、烟类、粮食等通过白道,运往大库伦(乌兰巴托)一带,远者到达莫斯科。对于白道的这种情况,有学者将白道称之为“北丝绸之路”“茶叶之路”。

  ★关键词:白道与大盛魁商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白道经济流通极盛时,始于清朝后期。

  以前,内地商人外出,是受到限制的,出口外上后山做买卖,都是偷干,物资进出口限制很严格,到清朝才日益发展,放宽了流通政策。这种情况下,白道就“繁荣”起来,车来驼往,川流不息。就归绥商行大盛魁,出白道经商的驼队就很壮观。鼎盛时期的大盛魁,跟驼狗就养到1200只。据了解当时的村民介绍,几乎每天都有大盛魁的骆驼出入白道。

  此外,除归绥商号外,出白道外经商的主要有山西各府县的商号。从现存的12块修葺老爷庙的石碑上,可见当时山西各府县的商号分别为太原府、朔平府、崞县、偏关县等地商人,他们都是常从白道往来的经营者。(此文感谢武川县文物管理所的大力帮助)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