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家中国公司海外参展受到暗中阻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10:46 环球时报 | |||||||||
环球时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 章念生 “这种封杀毫无理由!我们从2001年到2005年连续参加这个展会,从来没有被这样对待过。”在被主办方以“侵权”为由撤销展位时,安徽华星化工公司总经理谢平表现得既愤慨又不解。今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农用化学品交易展览会上,巴斯夫等化工巨头称中国企业展出的部分产品涉嫌专利侵权,致使安徽华星化工等19家中国公司被挡在了展会
怕与中国产品同台竞价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场对中国企业“翻脸”的国际展览会,中国企业海外参展受阻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纽约举行纺织品与贸易服装展览会时,中国参展团拿到了邀请函,却有一半人被拒签;在法兰克福消费品展上,中国企业全部被安排在偏僻的副馆;有的展览会,主办方已经收取了中国企业的费用,后来却又以“没有展位”为由全部退回;每年都盛情邀请中国内地企业的德国白色家电和黑色家电展览会,从去年开始却订不到展位了,但一些有香港背景的内地企业以香港公司的名义却顺利拿到了展位…… 海外参展是中国产品走出去的重要途经,既能够让外国人直观、快速地了解中国产品,又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和外国同行交流、学习、合作的机会,而且在这种展会上,往往可以签下数目可观的大订单,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失去这个走出去展现自己的“直通道”,损失可想而知。 记者平时接触过一些欧洲的贸易商,他们都深信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产品给欧美原有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一些利益集团“撑不下去了”,势必想方设法要进行“反击”。而中国产品海外参展受阻,也是“反击”的结果之一。 事实上,中国参展产品很容易拿到订单,时常抢了欧美企业的风头,这一点就让欧美参展企业很“郁闷”。有报道说,有的欧美企业联合起来与会展商摊牌,要求他们阻止中国企业参展;有的觉得由企业直接出面不合适,便鼓动一些工会组织向会展商施加压力。一位主办全球性家电展览会的德国会展商就坦承,许多国外公司曾向主办方威胁说,如果有中国企业参加,他们就撤场不参加。原因是中国企业的产品价格低得让他们难以想象,展览会的风头全让中国企业给抢了,订单也都落入了中国企业囊中。 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情绪在欧美很盛行 中国产品参展受阻,也与欧美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大环境”有关。在布鲁塞尔工作多年的美国经济学博士保罗·库克先生曾对记者说,一些被“惯”坏了的欧洲人,为了留住“好日子”而不惜拿起贸易保护武器。中国产品就不幸成了这种贸易保护武器的主要“标靶”。贸易保护主义者总要千方百计找中国产品的“茬”,展会只是找“茬”的一个场所而已。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海外中国产品的一些现象颇为耐人寻味。记者11月24日参加了德国一个基金会在布鲁塞尔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找回欧洲的伦理标准。但欧洲议会的一位副议长在做主题演讲时却大谈中国产品对欧洲的冲击,指责中国在生产低廉的产品时消耗大量资源,忽视国际劳工准则等。在布鲁塞尔的其他研讨会上,虽然许多会议的主题都与中国无关,但中国低价产品出口也经常被点到。有道是“枪打出头鸟”,中国产品正从某种程度上成为这样一种“出头鸟”。 中国企业参展经验不足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好,也导致中国企业很容易被找“茬”。记者前不久参加在荷兰举行的一个荷中商务论坛,与会的荷兰企业代表谈到与中方企业合作时总离不开知识产权问题。欧洲媒体也在这方面进行大篇幅报道,相关的欧洲企业又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以此向本国议会、政府施压。一些国内企业的“不检点”可能招致国外企业的“联手反制”,导致整个行业受到“株连”。 此外,中国企业总体参展经验不足,一些中国参展企业不太遵守规矩,如不按规定时间撤展,撤展前几天进行展品“大甩卖”,抄袭别人样板,影响会展秩序等等,这些也容易成为参展被拒的理由。因此对众多中国企业而言,自身也的确需要冷静的思考与反省。 企业不能过于精明 记者日前参观了欧洲一家犹太人博物馆,看完之后感触颇深。犹太人的精明是世人公认的,但他们所遭受的磨难也是世上少有的。一位熟知犹太人历史的同行告诉记者,犹太人之所以屡遭迫害,也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精明”,做生意不给同行留余地,招致太多怨恨。 其实,在现代商战中,利益固然是追逐的目标,但如何和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共处才是更需要研究的艺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美汽车战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今年4月,当通用和福特面临利润下滑甚至巨额亏损的窘境时,丰田公司忽然宣布,他们可能会考虑通过提高其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的方式,来帮助它正日益陷入困境的美国竞争对手们。此举不仅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赞誉,而且也避免了日美爆发新的贸易摩擦。因此,无论是中国企业内部之间,还是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之时,要是多一点伙伴合作精神,虽然短期看是吃了亏,但从长远来说,可能会赚得更多。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