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让“王雪原”们如何走出困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21:46 人民网 | |||||||||
作为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患者翁文辉的主治医生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电话连线采访。相对于那些对内情有更多了解却三缄其口的专家们,王雪原无疑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不仅坚守了医德和做人的“底线”,而且有勇气面对媒体。同时,王雪原也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因为他所处的职业困境、道德困境乃至生存环境,出乎很多人的想象。纵观医疗业整体现状,王雪原绝非个别,而是一个尚无法统计其具体人数的特殊群体。更有意义的事,也许是研究一下“王雪原”们的困境。
“王雪原”们究竟处在一种怎样的困境之中,还是用新华社采访到的新闻事实说话:一是在“领导干部帝王化,普通医护人员奴隶化”的背景下,他们的前途、命运全掌握在领导手中。也就是说,假如你想维持职业生存甚或有所发展,就必须屈从于“潜规则”。其二,由于当前医疗信誉水平极其低下,他们被“一锅煮”式的受着广大患者的怀疑、指责,乃至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处在“压力、痛苦、矛盾、屈辱”之中,当然这也不能怪患者。其三,即使他们想做一个体制的反叛者,似乎也无法独立地维护个人的声誉。由于医嘱与收费脱节,王雪原无法知道病人的实际费用;科室主任可以让其他医生冒用其名字下医嘱;病人治疗的原始记录可以在院方操纵下任意修改、伪造。其四,王雪原大概尚处在“血气方刚”或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职业阶段。如果再过十年八年,身上承载的“指标”很重,手中的权力较大,他还能像今天这样选择“勇敢”吗?其五,由于坚守了正直和良心,他们的职业贡献并为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甚至“连我们也看不起病”...... 鉴于现实的体制环境和职业环境,“王雪原”们又该怎样做呢?仍以王雪原个人为例,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看来是呆不下去了,而如今所有公立医院几乎都处在与该医院类似的状况,况且95%的医疗资源处在公立医院垄断之下,又有哪一家大医院愿意“引火烧身”,引进这样一个惹事生非的“家伙”?当然,王雪原也可选择改行,例如去做一个房地产商或者开个肉店什么的,但他能做得来吗?即使做得来,不仅意味着人才资源浪费,是不是更意味着一种悲哀? 王雪原们的困境其实也是当今广大患者所面对的医疗服务困境。换言之,如果“王雪原”们有朝一日走出了困境,患者获得公平、优质的医疗服务也就有了指望。由此不禁突发奇想:王雪原“另立山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作信誉基础开一家大型私立医院。能否赢得足够的民间投资暂且不论,假如这样的医院一旦开起来,想必求医者众,其中也报括有能力支付得起ICU病房昂贵费用的患者,因为如今患者最大的就医难题是“信不过”;假如这样的医院多了,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步变得充分了,管理混乱、乱“宰”病人的公立医院将更难以生存,其出路只有一条:置于死地而后生。 这种设想显然是严重不切实际的:在现行医疗体制下,民营医院不仅处在税收等严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下,甚至根本就做不了综合性医院。关于医改的方向问题,曾引起过一轮又一轮的争论,无法判别各方参与争论者是出于公心、科学精神还是别的什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两种推测哪一种更接近客观实际似乎越来越清晰:一种是,政府医改的价值取向的确在于公众利益,但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总觉得还是自己的“亲儿子”更能为大众服务,也更便于控制和管理;另一种是,医改方案的确定名义上考虑广大患者利益,实际上是考虑庞大的公立医院体系的自身生存,而在公立医院的背后,则连接着复杂的部门利益,乃至某些权力者的腐败利益。 相关专题:550万天价医药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