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台湾三合一选举专题 > 正文

台当局政绩难合民意两岸政策应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讯 12月3日,台湾县市长选举结果揭晓。在总共23席县市长中,中国国民党获得14席,民进党获得6席。由于这次选举被视为2008年台湾“大选”的政情摸底,各方媒体对其广泛关注。

  腐败丑闻和“台独”立场损害了民进党形象

  法新社发表文章说,对于陈水扁来说,选举结果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被视作对陈水扁支持率的中期检验。

  德新社评论说,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从那以后,就一直牢牢控制着地方当局,尤其是台湾南部土生土长的“本省人”集中的地区。但是,民进党的腐败丑闻和不受欢迎的“台独”立场已经损害了民进党的形象,公众对它的支持下降。

  台湾《联合报》评论指出,民进党的这次落败,陈水扁形同被人民摘掉了“台湾之子”的冠冕,其主政成绩及政治风格已遭人民否定,被他操弄得出神入化的统“独”、族群、仇恨及“爱台湾”等手法,亦遭人民唾弃。

  《澳门日报》文章指出,把这次选举说成是“期中考”和“信任投票”的,并非只有民进党的对手,就连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和评论也作如是观。CNN认为,“选举的结果将反映出陈水扁在台湾选民心中受欢迎的程度到底还剩下多少”。

  民进党输在“三失一没有”

  对于民进党选举失败原因,台湾《联合报》评论分析,民进党主要输在陈水扁的“三失一没有”:失政、失德、失言与没有反省能力。

  评论说,陈水扁一边痛批过去的国民党“党国不分”,自己的情况却丝毫不输国民党,甚至是“党国家不分”,这种“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的“失德”表现,不但落人话柄,更让人民失望。

  文章强调,最令多数选民无法接受的,则应是陈水扁的“失言”。在助选时,他指胡志强身体不健康不知何时会“掣起来”?攻击用语之粗鄙,秉性良善的台湾人民,显然未能接受。

  评论还指出,在“三失”之外,陈水扁“没有反省能力”更是民进党败选的要因。他的近臣爆发各种特权、贪渎事件,外界物议不断,陈水扁在卡车开讲或电视开讲中对此不是避而不谈就是极力撇清,甚至明显划清界限,予人欠缺担当、不知反省的印象,选民当然是忍无可忍。民进党败,党主席请辞、“内阁”可能改组,但其实最该“闭门思过”的是陈水扁。

  相应地,分析国民党和蓝营的胜选,《澳门日报》指出,这与国、亲、新三党反对“台独”,致力推动两岸合作、营造台海稳定的和平努力分不开。三党领导人今年分别应邀多次造访大陆,达成有利于两岸交流、有利于台湾发展、有利于两岸和谐的一系列共识,受到广大台湾同胞的认同和赞赏。无须怀疑,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上的取态,也都反映在这次投票中。

  文章还说,大部分台湾民众用他们的选票表达了对陈水扁、民进党执政的失望和厌倦,把希望重新寄托在国民党身上,期望给台湾带来改革与进取的新气象。

  在两岸关系上搞动作的能力降低

  在选举结果是否会导致未来两岸关系松绑,外电普遍持肯定看法。

  《日本经济新闻》12月4日文章认为,民进党选败,除党内前高级官员涉嫌渎职之外,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也对选举结果产生了影响。主张与大陆接触的最大在野党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陈水扁的向心力无疑会下降,“台湾独立”的主张也将会遭遇逆风。

  香港《明报》文章指出,选举结果清楚显示,民进党当局奉行并推进“台独”,制造两岸关系紧张的两岸政策,再次被台湾人民唾弃。正因为如此,在陈水扁未来两年多的“总统”任期内,两岸关系极有可能因为这次选举结果,呈现稳定中存在突破机会的局面。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想要在2008年的“总统”选战中与国民党再决雌雄,即使不对目前的两岸政策大幅修订,至少也不应持续目前这种导致两岸关系对立紧张的政策。

  文章还援引台湾淡江大学外交系教授陈一新的观点指出,面对选举大败,陈水扁要在施政上有所作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两岸关系上有突破,例如在“三通”问题上妥协。

  此外,据香港《成报》报道,台湾的一些外商机构如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都认为,民进党打败是件好事,对台湾老百姓及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利,而且结果还是在各方预料之中。有学者表示,仅属地方性选举结果显示,陈水扁这次炒作两岸关系议题完全没有效果,扁未来想在两岸关系上搞动作的能力已经降低。

  (络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06日第三版)

  相关专题:台湾三合一选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