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是个最要不得权威的领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0:04 瞭望东方周刊 | |||||||||
权力左右科研 “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当了官还要当院士,而评了院士能当更大的官。官员与院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裘法祖反问。 裘法祖的一位好友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医学专家,但他没有参加院士评选。“他觉得现在
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周光召在今年八月与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座谈时,批评了科学界存在的官本位现象。一些老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线科技工作者实际待遇无法落实,往往是担任了行政职务后才能真正享受到相关待遇。”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千方百计要混个官当当”,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也乐于给那些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委以大大小小的官衔,似乎只有封官才能体现对科技工作者成绩和学识的肯定。 周光召说:“目前有许多人既做官又搞科研,严重影响了科研事业发展。” 在11月15日的“院士圆桌会议”上,周光召认为,现在把所有东西都分成等级,学术界也是如此。如院长、所长,以“长”来决定权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学术创新的因素。 “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科学界是个最要不得权威的领域。现在把院士抬这么高,塑造成权威,对研究不利,对年轻人不利。”裘法祖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国内的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有很多潜规则,大家常常要去揣测领导的意图,而不是完全根据科研规律来办事。“越小的项目就有越多的民主,而大的项目则常常不透明。评上了院士当然对申报课题有好处,因为你也进入这样一个评审的圈子。” “中国社会曾长期处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禁锢之下,‘官本位’及排座次的思想仍然在各领域存在,包括学术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评述。 他在2003年至2004年曾带领课题组对中国的院士制度做了专题研究,在对比研究了美、英、俄、法、日的院士制度之后,顾的结论是中国现行院士制度必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位院士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看一个院士怎么看,要看他选上院士之后是在第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还是当官了,出名了,下海了。” 改革还是废除 200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此项准则被外界称为中国科学院“十诫”,准则要求院士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 “自律准则有些作用,但总是治标不治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说。 事实上,在历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学部委员推选制度,而外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汪品先说。 据介绍,在汪所在的地学部,每次开会,大家都对现行的制度问题有所讨论。“有些都已达成了共识,方案也做了好几套了,但不知为什么,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汪品先觉得,首先需要改革的是院士推荐办法,减少推荐层级,增加透明度,使院士与候选人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他的这一看法与郑哲敏不谋而合。郑曾是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他回忆道,有时别人问钱老,你们在美国怎么选教授,他说:“就是大家坐下来,比一比大家都做了什么就行了。不像我们比那么多轮,看起来很公平,其实问题很多。” 另一个在采访中几乎被所有人提及的话题,就是把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脱钩,让它成为一种纯粹的荣誉,而从工资的层面,厘清科技工作者的待遇。 相对而言,顾海兵在他的报告里所提出的结论比较极端,顾认为最优对策是从现在开始,不再增选院士,使院士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将现有院士全部改称为“中国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医学学会员”;学会及其会员独立于中国科学院;学会除了内部的交流与活动之外,一是为政府与社会提供咨询,二是资助青年研究人员、主持科研颁奖仪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王觉得,院士制度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规则不甚明确,名重于实,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有关。另一方面,中国人固有的文化陋习,如拉帮结派,官本位等在这一制度里也有体现。所以,他对改革的前景不甚乐观。 “随着社会逐渐成熟,到我们下一代也许会好一点,他们比我们聪明,会想出好办法来,毕竟不真实的东西总不会长久。” 郑哲敏说。- 中国院士制度由来 中国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开始时其成员称为“评议员”。1946年,中央研究院决定建立院士制度。当时规定入选院士的资格有两条:一是在专业上有特殊著作、发现或贡献,二是主持学术机关在五年以上而且成绩卓著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1953年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回国后即酝酿学习苏联经验,建立学部制以加强学术领导和管理,并拟待条件成熟时选举院士(当时称为学部委员)。 1954年中科院开始筹备建立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四个学部,向全国自然科学家发信,请他们推荐学部委员人选。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学部,参会的学部委员有199人。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科院学部委员制度,把有能力的人选为院士,并给他们良好的待遇。学者们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学部委员在1956年选举后中止了增选。1980年,中国科学院恢复了学部委员选举。1993年10月,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 1994年6月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了首批9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它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确定。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士657人,中国工程院现有院士65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