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美国朝野热炒中国科技威胁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1:1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牛雨辰 钱 强 张继业 李建明

  11月以来,美国智库、国会、政府要害部门一直热烈讨论一个耸人听闻的话题: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正在逼近美国,这一势头将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美“热评”中国“科技进步”

  12月11日和12日,《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分别在显著位置刊发了戴维·拉戈的文章,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高科技产品供应国”。文章援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称,中国2004年出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数码相机等)总价值高达180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46%。而美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额为1490亿美元,只比2003年增长了12%。在这方面,中国“首次”而且是“远远地”超过了美国,在进出口贸易总额方面,中美也非常接近,分别为3290亿和3750亿美元。作者引用一些分析人士的话称,中国的军需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政府研发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在形成“数字三角”关系。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急速发展正在迅速带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如果中国能摆脱西方国家在“军民两用技术”方面的限制,会更加轻松地超过美国,在军事上对美国产生深远影响。

  此前,美国的哈德森研究所于11月28日正式公布了一份题为《中国新的大跃进———未来半世纪的高科技和军事强权》的报告,该报告以罕见的篇幅指出,今后10年,中国将在科技领域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并由此成为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中国正在研发纳米技术、信息化武器、强化反制太空武器的手段,挑战美国在军事上的科技优势;未来战争已不是低层次的反恐战争,而是与中国进行的高科技战争。11月21日,美国《商业周刊》亚洲版以《中国设计》一文作为封面文章,认为大陆以往那种通过零件组装生产DVD机、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的情况已大为改变,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中心。文章暗示中国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对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构成巨大挑战。11月18日,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在国会作证时表示,一项新规定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出台。根据这一规定,凡是在美国企业、大学中参与涉及潜在军事应用技术开发的中国、伊朗等国公民,即便取得美国公民身份,也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身份检查。这正好与11月初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公布的报告相印证,该报告认为漠视中国的科技发展将对美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构成威胁,报告要求政府制定保持科技竞争力的国家战略,以确保美国的优势地位。

  美国在科技领域有四道防线

  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关注和防范并不是近几年的事。一位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长期在高科技公司科研部门工作的美籍华人张先生对记者说,美国政府对美国企业中华裔员工的背景调查和安全审核越来越严,有时甚至以取消合同威胁企业老板,限制华人从事高科技工作。在这方面,美国有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安全许可证制度。在美国,要接触涉密技术和信息,必须持有不同级别的国家安全许可证。为了能拿到高级安全许可证,非政府部门的雇主必须向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安全服务中心递交申请,而且申请人必须是美国公民。服务中心不仅要审查申请人的现有资料,连他的三代家史、亲戚朋友、多年前的信用卡和医疗记录也要调阅审查。据说,母语不是英语的移民最怕测谎,因为这些人总是在组词造句上含含糊糊、犹豫不决,导致过于紧张,影响测谎结果。那些没有美国国籍但有永久居住权的移民,可以申请最低级别的或者临时许可证。目前,全美共有300万人有安全许可证,谁有这种特权,就更容易找工作,各大公司为了揽国防生意也愿意雇这样的人。现在,美国有11万申请人在排大队,向来总揽审批大权的美国国防部不得不把一部分申请案分给美国国务院的人事管理局,即使这样仍难以应付。美国的第二道防线是其无处不在的监控机制。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家安全局都把敏感国家来的技术移民视为重点对象,通过海外和国内情报网不断对这些移民进行调查。美国的第三道防线是企业监察机制。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对外籍员工要求极严,他们的证件颜色与美国人有明显区别;如果在敏感部门工作,其所有邮件都要经过特殊软件的过滤;记者还在不少公司的监察部门看到了这样一种横幅———“人人有罪”,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美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严格的商品出口许可证制度。在卫星通信、超级计算机、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领域,美国公司对华出口是相当困难的。

  中国科技实力为何被高估

  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防渗”工作搞得如此严密,为何还要渲染中国的“科技威胁”呢?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的一些人需要“敌人”。狭义上的中国对美科技挑战已不是炒作的主要话题,它成为“炮制”中国在科技、军事、政治等方面对美构成巨大威胁的由头。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此前热炒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如出一辙。

  第二,有军方背景的保守主义势力推波助澜。哈德森研究所是一个每年从军方获得大量研究合同的保守派智库,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军方保守派势力的政策“代言人”。美国总统布什第二任期以来,在全球反恐战争日渐淡化的情况下,美国军方为维持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强势地位,并获得巨额军事拨款,必须在美国公众面前制造新的敌人。随着中国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美国媒体对中国科技方面的报道增加,民众对此也大为关注,军方保守势力看准这个机会,认为从科技角度炒作“中国威胁论”不仅会大有市场,而且可以反衬美国军事科技投入不够,这样就能从国会获得更多的军事科研经费。

  第三,有一定的民意基础。正如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所说,中国在美国民众中的印象已由几十年前那个衰弱、贫穷、落后且注定要失败的国家,变成了发展速度很快,在经济、军事、科技等许多方面都很强大且一定会成功的国家。在短时间内,美国民众的中国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带来了心理上的不适感,这也就为包括“科技威胁论”在内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民意基础。

  “科技威胁论”站不住脚

  对于美国的“中国科技威胁论”,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李建明先生指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信息产品出口国,并不能代表中国企业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主要是三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如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商独资企业占34.7%、三资企业占46.6%,而中国的民族企业只占6.7%。三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主导权基本上由外商控制,即使是中国民族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如我国是DVD出口大国,但在DVD的57项关键技术中只掌握9项。

  此外,中美企业科技实力差距依然很大。2004年,我国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6%,而许多发达国家都超过了3%。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73家企业上报了企业2004年研发数据,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为2.47亿元人民币,仅占373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1.05%,只有106家企业的这一比例超过了2%。而美国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高于我国大企业。2002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发投入40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2%;福特汽车公司研发投入72亿美元,占销售额的4.9%;通用汽车公司研发投入63亿美元,占销售额的3.6%。在这些数据面前,美国的“中国科技威胁论”无法自圆其说。

  炒作难以止住中美关系发展

  可以预计,美国的“中国科技威胁论”难成气候,一方面,在政治杀伤力上,它显然不如前几股“威胁论”。它不像“经济威胁论”可以炒得与民众的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也不像“能源威胁论”能使民众找到一个埋怨油价飙升的“出气筒”。炒作由头的牵强注定其生命力不强。另一方面,从布什11月成功访华,到前几天中美第二轮战略对话的顺利举行,都表明美决策层在稳定乃至推进中美关系上有着强烈的政治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区区“中国科技威胁论”是难以对中美关系发展构成威胁的。

  (本文原标题为美国泛起“中国科技威胁论”,副标题为编造借口荒唐可笑 意在掣肘美中关系)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