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中德修缮南京拉贝故居 回应日本警醒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2:21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 (驻南京记者 王力)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苑生活区的东南角,静静矗立着一座古朴的旧式西洋小楼,那就是在抗战期间救助了大量中国难民的德国友人拉贝先生的故居。

  1937年12月13日以后,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大办事处经理的约翰·拉贝先生,出于正义感和仁爱之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和其他国际友人在南京设立了国际安全区,筹建了25个难民收容所,救济了20多万中国难民。 

  位于广州路小桃园10号(现在的小粉桥一号)的拉贝故居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当时拉贝刚被调往西门子南京分公司工作不久。建成的这所房子主体是一座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四坡顶,红瓦屋面,乳白门窗,另外还有一个小花园,与当时的金陵大学生活区相连。

  而就是这样一处美丽的居所,在南京沦陷的最黑暗日子里,成了一所收留和帮助中国难民的“收容所”,为了安置越来越多的难民,拉贝不惜在院子里加挖了防空洞,还搭起了草棚,大量的中国人在这个德国商人的家躲过了劫难,拉贝也因此被当时的南京人称作“活菩萨”。1938年拉贝奉调回国。拉贝回国后,难民们仍留在院内,到形势稍安后才陆续离去。

  在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拉贝由于纳粹党党员的身份而备受指责。他先后被苏联人和英国人逮捕过,但最终都在接受调查后被释放。他和家人一贫如洗,依靠心存感激的南京人偶尔寄来的救济品维持生活。拉贝于1950年死于中风,享年68岁。

  中德联合修缮

  时光飞逝,拉贝的故事逐渐尘封,拉贝故居也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一直是大学的教职工宿舍,此后,里面又搭建了一些平房,陆续有人住进来,逐渐成了一个大杂院。

  1996年12月,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在美国纽约向全世界展示了拉贝当时所记的战时日记,日记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诸多惨案,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而正是《拉贝日记》的面世,使得拉贝故居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拉贝故居曾经被纳入了南京主要商业区的市政拓路计划,而决定被拆迁,但政府还是决定道路改道,拉贝故居将永久保留,作为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南京大学就已经开始筹划拉贝故居修缮的事,在那儿居住的教职员工也陆续从中搬了出去。

  2003年9月,时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先生访问南京大学时,深为关注拉贝故居的修缮情况。回国后,他亲自推动和促成了拉贝故居修缮和改建计划的启动。两年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博西家用电器公司与南京大学进行了多次磋商与会谈,达成共识。

  2005年12月6日下午,南京大学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博西家用电器公司签订协议,由德方3家单位向南京大学捐赠225万元人民币,用于拉贝故居的修缮,并在故居原址建立“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如今,居住在拉贝故居的人已经全部迁出,故居院中的各色小平房也已被清理干净,拉贝故居也已被纳入南京市第三批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而随着协议的签订,拉贝故居的修缮工作也将全面启动,预计到2006年年中,拉贝故居的改造工程全部完成,8月后,拉贝故居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纪念拉贝为了正视历史

  张荣表示,拉贝以及国际安全区其他领导人的义举,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人类之爱,具有普遍的意义。拉贝本身代表了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双方合作修复拉贝故居也有助于推动两国友好关系。

  而南京大学的历史学家姜良芹则说:“现在纪念拉贝,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回应日本的恶劣态度,例如悼念战犯、从未正式道歉等。一些日本人甚至否认

南京大屠杀。我们知道,日本人经常瞧不起中国人,不相信我们所说的话。那好,就让一名欧洲人来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希望将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这件事上。”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