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五种怪论歪曲中日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0:47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特约评论员王嵎生

  今年的中日关系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有些观点貌似公正,“各打五十大板”,实则替日本开脱,把中日“政冷”的 责任推给中国,用心不良。

  其一,“一山不容二虎”。

  这一观点实则是日本某些人“帝国情结未了”心态的描绘。但持这一观点的某些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意识形 态色彩。他们认为,正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对“亚洲领导地位”的追求,造成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否则,人们如何理解, 对同样正在兴起的印度,为什么没有人说它也是一只“老虎”?韩国也是个很有实力的国家,为什么不说它也是一只不容忽视 的“小老虎”呢?

  持这一观点的人似乎也受了陈旧历史观的影响。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印、韩等很多新兴国家,并不是过去历史上的 “虎”,它们并不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要求平等的伙伴关系。

  拿

中日关系来说,中国一向主张“勿为恶虎斗,应为良马行”,以达到“合作共赢”与“和谐亚洲”的战略目标。但 日本某些领导人总是心有不甘,硬把日本的一些外交活动的矛头“直指中国”,图谋建立“包围中国”的“亚洲小北约”。日 本要当“老虎”,却硬说别人也是“老虎”,不愿承认别人是“骏马”的事实,实在是可笑之至。

  其二,“中日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诚然,中日两国民众之中由于不同原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问题是两国政府和领导人持什么态度 、实行什么政策,这才是问题的要害和关键。通过实践,人们不难看出,日本方面对本国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在利用、煽动 ,火上加油,甚至蓄意制造。而中国方面一向是不赞成和反对的。

  今年5月,我国部分城市出现反日游行活动,尽管民众对日本方面的不满和抗议是出于义愤,但中国政府还是强调, 要顾全中日关系的大局,认为游行过程的某些过激行为不足取,容易被人利用和煽动(事实上日本政府和部分媒体真的利用了 ),在政策和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引导和劝说工作。

  试想,在狭隘民族主义问题上,如果中日双方都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善于引导而不是误导,中日关系会发展到今天这 种状况吗?

  其三,“中国老揪着历史问题不放,没完没了”。

  这不符合客观事实。

二战结束后,出于对日本民众的照顾等原因,中国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赔偿。对日本某些领导人在 侵略战争问题上的反省和谢罪,中国方面也是认可的。问题是日本方面出尔反尔,一会儿这个首相说要谢罪、道歉;一会儿另 一个首相又否认,说那“不是侵略”,而且不断去参拜靖国神社。

  现在,小泉及其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叫人如何能相信日本方面的诚意 ?中国方面做出必要的反应,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历史,是理所当然的,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揪住不放,没完没了”。

  其四,日本争取“入常”受挫是因为中国反对和作梗。

  此话有失公允,而且也太“抬举”中国了。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希望成为“正常大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现在的问题是 ,小泉政府自以为可以不顾亚洲国家的利益和意见,靠着美国的支持,加上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就可以一举成功。

  但是,联合国是在反法西斯胜利基础上建立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国际组织。一个当年法西斯阵营的成员 ,如果至今在侵略问题上仍然态度暧昧,甚至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挑衅,人们怎能对它放心?它的“资格”又何在?

  中国与很多亚洲国家,希望看到日本在本地区乃至全世界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当前日本争取“入常”的主要障碍和 “敌人”,恰恰是日本政府自己,是它战略选择的错误和一系列错误的政策行为,是日本新保守主义分子对往日“大日本”的 情结未了,以及他们强烈的冷战思维。

  日本争取“入常”的出路,在于它能真正地自我反省,从根本上改弦易辙;在于多做联合国宪章允许和要求的事,并 把中韩等亚洲国家视为朋友和合作伙伴。

  其五,“日本紧跟美国是中国强硬政策逼出来的”

  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日美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同盟关系,特别是军事同盟,是由于双方互有需要。

  美国由于深陷

伊拉克战争泥潭和全球战略扩展的负担,既需要英国那样的盟友,更需要日本这样的“马前卒”。小泉 政府对美国的战略意图和需求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行动在外交上,乘势而上,主动配合。

  日本极右势力似乎忘不了当年统治朝鲜、台湾和侵占中国的“辉煌”。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下决心“傍”美 国这个“大款”,争取在亚洲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盟主。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