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我国在2005年度GDP与和谐发展兼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4:21 南方周末

  来之不易的结果

  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个数字:依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的GDP低估了16.8%,2.3 万亿元。其它指标也相应调整——服务业比例提高,意味着经济结构比原来想象的要合理;投资率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对投 资的依赖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强。

  200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人均GDP则在2003年突破1000美元的短短两 年之后将迈上1500美元的新台阶——上一个500美元的跨越则足足用了20年。

  从预测数据来看,2005年中国经济比2004年还要好——GDP增长率超过9%,通货膨胀率低于2%。当然 ,数字里比较让人担忧的是高达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说明国内需求不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

  微观层面,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企业利润增长接近20%,整体而言,2005年的中国经济高增长、低 通胀,宏观微观双双向好。

  与此同时,2005年是实现经济“软着陆”和试图兑现入世承诺的关键一年,宏观调控在承当了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有了初步的成效。

  综合全年来看,这年的经济工作落实在5个方面:

  一、今年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比如对过高

房价的调控已见 成效;

  二、从减轻农民负担入手,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业得到加强,在农村地区开始推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金融改革步伐加快,为全面兑现开放金融服务承诺做好准备;

  四、配合宏观调控措施,实行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有针对性强化宏观调控效果;

  五、缓解能源供应缺口,缩小能源价格波动的冲击。

  今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略逊于去年。亚洲发展中国家,除通货膨胀率较高以外,整体经济形势仍然看好。亚洲 发展中国家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经济增长较2004年有所下滑。这主要是因为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放 缓所致。在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冲击下,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

  结合周边环境,2005年全国经济形势如用今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来描述,就是——“能有这 样的好局面确实来之不易”。

  高增长下的和谐需求

  随着经济的高增长,2005年也是国内对和谐发展提出更高需求的一年。在国际上,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种种不和谐。

  为什么经济愈是快速发展,愈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呢?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调整的过程。利益调整如果是 一种“帕累托”改进,即由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改善引起的群体利益的改善,而且任何人的利益都没有受损,此时的社会将是平 衡和谐的。在我国改革进程中,“帕累托”改进的典型事例当属改革开放初期由承包制带来的农民利益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 的其它社会基层利益的提升。

  然而,经济快速发展通常带来的并不都是“帕累托”改进,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今年以来,政府和媒体 听到更多的是群众对医疗、环保、能源、教育和购房支出的担忧。

  以医疗保险和教育为例:在全国13亿人口中,只有不到1/3的人有医疗保险,即使是这部分人,一半以上的医药 费也需要自掏腰包。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 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领衔的那份报告宣布医疗改革基本失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教育乱 收费和拖延高教助学贷款提出公开批评。

  经济高速发展,如何同时让社会更和谐、更公平,显然是整个2005年整个经济学界都在谈论的问题。甚至有人提 出难道市场化方向的改革错了的疑问。一年前爆发的“郎顾之争”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当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因指责 顾侵吞国有资产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论战,郎的论战对手是张维迎、周其仁、张文魁这些“主流学者”。理论 界有人认为,郎咸平的观点,等于彻底否定了1993年以来以所有制改革为核心诉求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了形成国有经济退 出非命脉产业和国有企业产权重组的改革共识,中国经济学界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

  而“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结论一目了然——要不要改革国企和国企改革如何更加规范是两个问题,改革应当也必须规 范,但绝不能停止,更不能走回头路。

  然而早在一年前,民间舆论就已经判定郎咸平获胜,当今年7月底顾雏军被刑拘后,互联网上压倒性的意见是,郎咸 平彻底赢得了胜利。

  三十年来,相当多经济学家都以影响改革进程为己任,“我的生命同中国改革连在一起”,这句话出自吴敬琏之口, 却不仅仅是吴敬琏一个人的写照。但在2005年,整个经济学家群体似乎都成了互联网舆论的奚落对象。11月,情况更进 一步,一个由《中国青年报》发起的调查甚至显示,只有两名经济学家的公众信任度超过10%,郎咸平31.0%,吴 敬琏19.8%。这结果颇让人深思。

  但理论界的讨论只限于圈内,更多的普通百姓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政府。

  善政和进一步改革

  2005年,几乎所有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热点问题,政府都做了及时的回应,“善政频频,前所未有”——

  2006年起,全国将免征农业税,绵延数千年的“皇粮国税”行将作古;

  教育部门公开承诺加大高校助学贷款力度,承诺乡村的义务教育将全部免费;

  社会保障部门将提高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所得税的起征点到1600元从而为所有低收入者免除所得税;调 控房地产市场、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受益范围;

  卫生部门公开承认医疗体制改革未能令群众满意,提出维护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

  这些已经兑现和承诺兑现的善政和良治,无不体现着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施政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 谐社会的施政目标。

  有舆论分析认为,改革和发展推进到这一步,政府实际上一方面抓善政,另一方面抓深化改革,从大局来看,两者都 需要,两者都围绕着和谐社会而展开,而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深化。

  以教育和医疗为例,由于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因此教育和医疗服务严重短缺,供不应求之下自然是质次价高,而我国 实际上从未真正放开过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市场准入,这使得民间供应方不能有效填补政府服务的不足。

  而如果不能真正推动市场化改革,反而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出台不切实际的由行政部门包揽的“纠偏”方案,那结果未 必能有长效。

  在转轨时期,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2005年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作《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报告时 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 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 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才能建立起有 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

  这是一段深得改革和现代市场经济精髓的讲话。政府要做的工作则千头万绪,教育、医疗、治安、执法、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这些都是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在现实中,在很多地方,政府的精力却放在了投资立项、招商 引资甚至直接参与到本应由企业负责的微观经济活动中去,而这种行为,很容易形成坏的市场经济的温床,从而破坏构建和谐 社会的目标。

  为中国经济构建一条和谐之路,必先加快对经济运行规则的改革,各级政府对此任重道远,人们期待着2006年能 看到一份更满意的中国经济答卷。(章文)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