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问题是对于“公平观”的理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0:13 瞭望东方周刊 | |||||||||
新“公平”观 报告的写作过程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对于“公平观”的理解。 作为主报告撰写人,李实对这种分歧印象深刻,“报告写作中最难的一点就是把握公平的尺度和概念。”
他说,在中国,对于公平观的理解差异很大,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文化的影响,有的人把公平和平均主义联系到一起,而现在有的人又认为公平就是完全按能力分配。 在激烈地讨论之后,报告最终确立的社会公平观由三方面内容构成。第一,人的基本权利和机会平等;第二,人的能力应得到提升和发展,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基本保障;第三,应该承认基于人的能力差异之上的收入和财产分布的合理差别原则。 就公平观的内涵达成一致后,报告基于实地调查以及多位专家提供的背景资料指出,中国社会的不平衡现状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及不同人群之间。 在城乡差距方面,目前中国城市人口的人类发展指标为0.81,而农村人口的人类发展指标为0.67,仅为前者的83%。 报告显示,不平衡现象同样显著地存在与东西部和不同省份之间,比如目前上海的人类发展指标已经能够和葡萄牙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达到相同水平,而贵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刚刚超过纳米比亚。 “更加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方式” 此份报告的最后一章为“展望未来和政策建议”,卢迈说,这一章是报告中最费周折的一部分,初稿完成后又经过了重写,经过几次修改才最后成型。 不过,他对经过反复修改后的政策建议表示满意,“写作组尽量使每一条政策建议能够对症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因此可操作性是很强的。” 最后成型的一揽子政策建议有10条内容: 提高人类发展水平。使落后地区的人类发展的速度快于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人类发展的速度快于城市地区; 实施更加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投资于教育,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 投资于健康,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缩小卫生服务的不平等; 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各类社会风险; 消除社会歧视壁垒,鼓励社会和谐互助;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社会; 改革财税体制,实现公平分配; 政府主动转型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2005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列出的“不平衡”清单: 1、 收入分配不平等 2、 财产分布不平等 3、 就业和工资报酬不平等 4、 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5、 公共卫生和健康不平等 6、 社会保障不平等 7、 税收和财政收支不平等 《2005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列出的“弱势人群”清单: 1、 农村贫困人口。农村绝对贫困 人口为2610万。 2、城镇贫困人口。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2205万。 3、失地农民。大约4000万人。 4、城镇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大约1.5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