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5中国文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5:54 中国青年报 | |||||||||
四、高耀洁与批判知识分子“入世” 汉语的麻烦就在主谓不清。这个小标题后半截很容易被释读为“批判”那些赞成“入世”的知识分子;恰相反,是“批判型”知识分子也在闹“入世”,由此与卫生界德高望重的退休老人———中国抗艾第一人高耀洁教授,闹出一段别扭。本年度卫生新闻很多,坊间有说:“食物基本有毒,医生基本无用”。550万元的天价医疗费也开出了。但有“文化含量
事发于高耀洁发表声明,已获“全球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却又拒绝提名。传媒报道甚多,海外媒体如香港及加拿大也有反映。但站在客观、中性立场上全面报道还是见之于《望东方周刊》(11月10日),现据此摘要如下: 缘起:发起方“联会”,总部设瑞士。该“联会”主旨是要为“诺贝尔和平奖评审会”上报三位提名人。香港岭南大学刘健芝为“联会”中国及蒙古地区统筹人。韩少功等知名作家均应邀担任评委,《读书》杂志10月份做了一个专题。8月2日,高耀洁收到刘健芝等来信,祝贺她入选“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通知她12月份在昆明召开一次108位获提名妇女的交流会,因经费不足,询问她是否有能力并乐意赞助一些经济紧张的妇女出席会议。 “一项评选活动为什么要向被提名者要钱?”高耀洁立起疑窦。自投身抗艾以来,老人始终为两个方面困扰:地方官府打压,民间骗子包围。遂写信给“联会”大陆地区联络人韩晓宁,一开始还是“婉拒”:以身体不好为由申请退出。韩晓宁回复说,名单已经上报瑞士“联会”,不可退。见“退出权”被剥夺,老人不得不将此事公诸于网络,争议遂起。 疑点:韩晓宁的单位身份涉嫌造假;被提名者真实身份也受质疑;参与评选工作的“志愿者”成为“入选者”;列名评委者并未参加评选,只是在寄来的名单上画圈;最后是经费花销可疑,却不向质询者公布账目,等等。 批评:媒体曝光后,《东方早报》发表王晓渔署名评论,指出这一活动是由南北两家批判型知识分子杂志做舆论推动,这就是“批判知识分子”这一称呼之由来: 2004年第4期《天涯》杂志刊登了“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专题”,2005年10月号《读书》杂志不仅推出刘健芝、戴锦华、陈顺馨的三篇文章,“编辑手记”还对此做出高度评价:当争评活动将千千万万普通女性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不是看到了这个世界里的真正的和平力量吗?这的确是“寻常中闪耀的和平的希望”———也是我们这个世界里惟一真实的希望!惟一、真实、希望,这三个词语把“争评活动”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仿佛其他知识分子的工作都是“无用功”,只有他(她)们的这个活动才有价值。 《天涯》前社长韩少功、《读书》主编汪晖均为大陆地区的“举荐与顾问委员会”成员(AdvisoryCommitteeForRecommendations)。获得提名的名单,还包括前《读书》总编辑董秀玉。或许会有人认为,董秀玉获得提名,《读书》杂志应该回避,不再介入这项活动。我对此不愿深究,所谓“举贤不避亲”,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仅此可能还构不成“闹剧”一说。让人不解的是,王安忆女士早在7月份便在报纸上明确否认获得提名的消息,称没有接到任何相关的通知。10月10日,在新语丝网站,也刊出高耀洁教授再次声明退出所谓“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动的录音整理稿,称这种活动基本是“一场骗局或闹剧”。更为匪夷所思的是,该活动的大陆地区联络人居然告诉高耀洁名单已经向全球公布,提名无法退出。时至今日,在该活动的主页(www.1000peacewomen.org)上,王安忆和高耀洁的名字也赫然在目。 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权拒绝领奖。但是,一个由批判知识分子负责组织的活动,居然无视被提名者的意愿,强行“绑架”她们参与这个活动,不知道《读书》编辑在什么意义上认为这是“以介入的方式、以自身的政治去推动对于什么是和平的全新的理解”。 回应:针对上述程序性质疑,《读书》主编汪晖发表《现实的幻想与幻想的现实》一文: 你到底要什么?什么才是你的“现实”?从文章的逻辑来看,他能够回答的大概除了最为现实的“秩序”,就是维护这个“秩序”的“程序”! 这样的指控本不值得回应,但这个争评活动的意义却值得澄清。在我看来,这个活动的真正意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得奖”,而是呈现与这个秩序及其程序完全不同的世界的故事;这些文章从一开始就不是要表彰什么伟大人物,而是为了让那些一心要维护这些创造伟大人物的秩序的人不舒服;这个事件从一开始就不是要去维护这个现实及其秩序,而是要让这个最为现实的秩序及其程序暴露出它的虚幻性。 然而,在围绕这个活动的争论之中,惟独听不到的是对诺贝尔和平奖及其结果的讨论和质疑。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巴拉迪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我们没有听到这些论者的评论,大约很安心。在那一期的编辑手记中,我说过我从根本上怀疑这个奖的意义———这并不是对所有候选人的怀疑,而是对和平奖所代表的‘和平’概念的怀疑(以下是对巴拉迪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获奖的质疑,因篇幅较长,此处从略)。 在对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的理解上,我和那些指控“批判的知识分子”为“超级幻想”的人的确站在两个世界里。这次评奖活动及其引发的争议正好构成了一个事件:如果这个事件能够让那些长久以来被压抑的人、声音、故事在这个片刻展现出来,我们就能够看到那些扰嚷之声所要维护的秩序是多么的不真实———那不是肥沃的泥土,而是长不出和平之树的灰尘。 尾声:汪文发表后,有读者继续质疑,并联想到2001年“长江读书奖”几乎是同样的人发生同样的程序性问题,“历史何其相似”?也有两边劝和,但也指出汪文不该回避程序问题,转移视线。“长久以来被压抑的人”高耀洁女士,顽强发出她的“声音”: 我只希望组织者能够正面地、直接地对下列疑问做出回应:一、公布活动期间所有收支账目,如果属于公益活动,这是活动的义务之一;二、公布投票过程,究竟哪些评委参与了投票,哪些以书面形式提交,哪些根本没有参与;三、公布评选过程中两名因被多次提名而退出评委成为入选者的姓名。 我希望汪晖、刘健芝等人不要再高谈该活动的伟大意义,因为对此我并无异议。但是,假借公益活动的崇高名义,却干着追名逐利的勾当,这样的例子现在又何止一二? 此后静场,高耀洁教授再也没有得到回音,12月原定在昆明举行的会议大概已经开过。上述“灰尘”说,大概是“尘埃落定”了。 “中国文化”本来是左倾政治的受害者,由此才有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归,并出现“文化中国”说以图矫正,只可惜以“偏”纠“偏”,还是一个“偏”。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左倾历程中,大多数时候是西方的老师误导中国的学生,但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几篇“枳”胜于“橘”的杰作。上述汪晖一文,当属杰作之一,可令西祖瞠目于后。高耀洁质疑的那些程序性疑点,汪晖并不是责任人,很可能事先并不知晓。尽管高调评价说得过早,后来发现并不是“惟一”、“真实”的“希望”,也不是没有改错的余地。如要继续保持原身段,可以有一个自我批评;倘若改行低姿态,保持沉默也可以。错就错在旧错之上,再置以一个新错:强词夺理,以“伟大意义”转移人们对“程序疑点”的视线。幸亏高耀洁不是“人文翰林”,逻辑训练还没有忘,故不纠缠“伟大意义”。 左倾思维的通病,是将“意图伦理”置于“责任伦理”之上,以“伟大意义”辩护“程序可疑”,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就是这样犯下的。 五、其他 2005年度文化事件还很多,举不胜举。剩下不多的篇幅里,只能以一句话评论,匆匆带过。这里必须声明,有些一句话评论是我说的,有些不是我说的: 巴金逝世:朝野同悲,一方看重的是善良,一方看重的是软弱。 李敖从台湾来大陆演讲:以斗士始,以丑角终。 超女获奖:十指打败了三指,一指打败了十指。(“十指”、“三指”、“一指”,分别指按键盘、握笔以及手机发短信) 崔永元的忧郁症:是央视病,不是小崔病。 南方报业集团声明辟谣:本公司无新闻。 中国电影百年庆典(1905~2005):电影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少。 全运会丑闻过多,可多说一句: 1,“一个月前我就知道了这枚金牌不是我的了!”(艺术体操比赛,中国头号女选手钟玲在个人全能比赛中仅获铜牌,愤而宣布退役) 2,“各位观众,江苏队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裁判!”(全运会垒球比赛,现场解说员因欣喜过度,脱口而出,中华体育史上最为黑色的“脱口秀”即此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