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国”十二月论坛激烈争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0:38 中国新闻周刊 | |||||||||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争鸣焦点一 医药如果分家,效果将会怎样? 争鸣焦点二 市场环境下,怎样去协调不同利益? 争鸣焦点三 政府要加强管制,管理能力和效率如何保障?
李玲:我现在把时间留给大家,刚才谈的嘉宾,以及在座的其他嘉宾,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讨论。 苗天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 从我们作为厂家对药品价格问题来说,国家17次降价这只是在中央政府层面上,实际上30个省市物价局每一个物价局每年都在行动,全国上下一片降价,都说物价局要改名叫“降价局”,但是老百姓还是不满意。这个情况特别像一场足球赛一样,老百姓是观众,厂家、商业、医院是球员在那里踢,我使劲地踢,观众不满意,不精彩,重踢,为什么?这些球员没有积极性去参与,我们越拼命,我们的损失越大,所以我就不拼命踢,球员里面还经常有一些小动作。如果按照目前这种状况做下去,现在的价格改革已经将近十年,再有十年,还不会精彩。我们厂家作为球员需要理解教练的意图,我们不知道教练要我们干什么,比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他算是教练,我们是球员,比如我们猜测,既然要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为什么只管10%品种的药价,为什么只管40%的销售额?现在的价格有的是政府管的价格,有的是市场定价。产品绝大部分都是政府管的就受到特别关照,好象是亲儿子,现在老百姓一有反应,就把亲儿子拽出来揍一顿,你把孩子揍死,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药品促销活动的不正之风是因为中间的利润太大了,而我们每次降价,从来都是一刀切,都不是说是因为有了不正当活动,所以才要降价。要想解决价格虚高的问题,原因在于流通环节问题太大了,政府不想影响厂家,一直总想针对中间利润动虚的,但结果却不是动虚的而是动实的,零售环节降10%,出厂价格就必须退10%,不是说在动虚价,而是在动实价,厂家没有办法不得不跟着降价。 我们总结一些材料,拿抗生素来说实际上每次降价以后,医院对它的用量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为什么?医院里面的管理成本是刚性的,管理一个医院一年最低需要多少钱,数字就摆在那里,他把他的单位利润降低了以后,他只能靠量,多用药或者是用价格相对高一点的药,原来用十到十五块钱的药,降价以后用二十到二十五块的药。价格政策出台了一轮又出一轮,总是在细枝末节上绘画,整个环境不配套,你做得再好也解决不了整个药费贵的问题。如果在改革配套方面实现医疗保障,国家掏钱为患者付费的话,病人才不抱怨你医药价格贵不贵。在一个死胡同里面转来转去,总是没有什么出路,大家都不会高兴。 关于医药分业,我感觉医药分业可能是一个方向。原来有一种说法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我觉得这对医院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因为从医院来说服务收费提高一块钱,这一块钱就是他的利润。药品价格想拿到这一块钱的利润,你得卖六块钱甚至十块钱,如果按照理论利润,他卖6.6元药品,才能得1块钱。从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比较来说,可能提高医疗服务收费在抑制药品加价冲动方面会好一点。现在的问题是国家想改革就必须掏钱,实际上任何改革都需要掏钱,改革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张销民(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部主任):我比较同意王会长讲的医药分家的问题,如果真的医药分家,有一批中小医院怎么办,中小医院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品牌,他现在唯一的生存就是卖药,如果真走的医药分家,中国有一大批中小医院,改革考虑全盘的时候,他的问题怎么办,他也有出路的问题,你不能让所有的中小医院全部关门。 于宗河:我想可能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是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看自己有多大家底来养医生、养医院、养药厂,养关于医药企业有关的硬件和人员。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家底,从卫生总费用来说,2003年是6659亿,如果80%放到医疗上,我们医疗上花掉的是5246亿,用13亿人口来除,是403块/人每年,按照每年增加12%来算,八年以后也只能有每个人才806块钱。806块钱要干多少事呢?我们现在千人口养的床位数是2.7张,医生数是1.48,护士数是1.0,但是医药领域的人员和硬件还没有算进来,这些钱肯定都是算在医疗卫生总费用里面。医药分家也好,竞争也好,多开药厂,多办医院也好,都得从整体上来考虑。现在说因为医院没有打破垄断,要多办医院,一个民办医院请一个高级的医生可以一年三十万年薪,相当于一千人一年的医药费用,一千人连看门诊带住院40万块钱一个私人医院一个人就花光了,我们能提倡必须打破国家垄断,必须多办民间医院吗?所以,我认为国家政府的职能是最重要的,最有控制力度的,他不要去赚钱,不要赚利润,现在把医院放出去了,把药厂放出去了,让药厂去搞利润,让医院去搞利润,这就错了,不能这么办。 我觉得医药合一是一个大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合一,打破垄断不能盲目打破。医药市场要有所控制,不控制规模,花钱的人越多,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少。我就是这个观点。 李玲:我非常同意于司长的看法,因为我研究各国的医疗体制,美国的体制当然是非常好的,对我们来说就是成本太高,相对来说我们可以选择英国的体制。大家一提到英国体制,可能认为国家都大包大揽,是不是服务很差,实际英国的服务并不是那么差。他确实需要等候,坏了骨关节可能要等一个月,可并不是急病也需要等候。英国大量的资源用于社会效益比较高的服务,比如社会保健中的公共卫生,英国只用了GDP 7.5%的资源,只有美国的一半,但是老百姓满意度比美国高很多。美国看病也难,至少要等一个月,再加上美国在现有耗费如此高额的医疗费用以后,有20%的人群还是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穷人、老年人有美国政府保障,你有好工作都是雇主给你提供保险,但是比如说你工作在小的公司或者自己是个体户,就买不起保险。因为买保险人均费用是5000美金一年,觉得就这么一点收入就不买保险,宁愿我病了到医院自己掏钱,所以有有20%人还没有保险,美国50%的老百姓是不满意这种服务。 新加坡是全民健保,私立医院价格都要政府定,政府从源头上控制住,这个城市只能配一个核磁共振仪,这个区只能配一个扫描仪等等,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监管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比较美国的体制和英联邦的体制,尤其像新加坡、台湾、香港这些和我们有相同文化的地区,政府强有力的控制把资源配置合适,他们做得比较好的我们也都可以吸收,如果大力地来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可能确实有问题,因为医疗资源一定要政府管制、控制。 但是不幸的我们目前的监管确实做得非常不到位,我们比较迫切的问题是国家应该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战略,告诉我们下一步目标是什么,把这个目标定准以后,所有的医药配套,包括保险才开始在各个层面上配套协同。长远来说,国家应该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最终的定位,然后朝这个方向来走。 于宗河:1996年中央有了医疗改革的决定(1996年4月8日至11日,国务院办公厅在镇江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决定试点工作由镇江、九江扩大到全国。会议提出建立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十项基本原则是:为城镇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国家、单位和职工三方合理负担医疗费用;职工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待遇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适当挂钩;有利于减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负担;建立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遏制浪费;逐步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要按照统一的制度和政策同步改革;实行政事分开,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实行属地原则,行政、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参加所在地的社会医疗保险,执行当地统一的缴费标准和改革方案),基本上把整体改革框架画下来了。但是后来下面没执行,中央也不说话。 周子君:如果没有基本的医疗体系结构,例如基本的每千人口配备合比例的、一定素质的医生和护士数,那么其他东西也很难实现。我们国家有全世界最庞大的CDC(即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疾病防控中心),但是效率有问题。我们现在出现重大疫情的时候,也提要有专业队伍,但是这个专业队伍的效率跟专业能力有关系。美国的效率非常高,医院医生如看出炭疽来,不管结果是什么,马上CDC就知道了。而一旦发现炭疽病理,马上就得到控制。中国的很多中小医院的医师能力合诊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该怎么办?我们现在提出来,应该让大医院,让有能力的医生去延伸这种医疗服务。社区就诊很方便,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个医生一定是一个够格的医生,他能够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整个国家医和药的总量就这么多,就这么多资源,无非是切给医多少,切给药多少,如果仅仅对医院采取措施,我觉得对医院行业发展是不利的。医院的管理现在有问题,从政府的管理到医院的管理,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是有问题的,但是改革怎么改,要认真思考。我觉得医和药可以分,也可以不分,这都有成功的例子。美国的医生为什么不去卖药?因为美国医生赚的费用比药的费用高多了。 王锦霞:医生靠药生存,是造成大处方、高价药现状的原因。医生的职责是什么?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医生和药店的专业分工本来很细,医生越过职责边界,就会发生一些不该出现的事情。医疗服务价格应该是多少就是多少,桌面上的东西必须桌面上拿,不该干的事就不能干。 周子君:利益机制调整正常以后,比如一个阑尾炎手术费用是五千块钱,我们也鼓励用医生的技术来赚钱。如果正常化了,相信没有医生爱开药的,除非不得已。这是利益机制的问题。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目前我们解决不了,也不是说医药分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医药不分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能解决。再有,医药不分家的另外一个理由是便利因素。拿一堆处方到外面买药,总不如在医院内买药方便。 提问:主持人提出,政府要合理地配置资源。而现在的现状则是,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不管是医院还是药厂,作为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冲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来有效配置资源?管制如何达到应有的效果? 李玲:我想政府有两条路,一个是回到过去的路,现在看来似乎比较难。还有另外一条路。我觉得政府首先应该在药的全面控制上做文章。比如医保目录里的药,政府可以完全控制,设置标杆,让制药公司知道底线在哪里。所谓管不应该是只管价格,而应该从生产流通各个领域来管,甚至可以给在医保目录里的药设专营,价格管住之后,至少享受医保的人到医院看病,药费不是那么贵了。当然,享受医保的患者可能会说这个药不好,我不要用青霉素,要用最好的抗生素,他这时也可以去市场上选择。这样老百姓的心情就对称了。中国老百姓觉得药价贵,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而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比如治疗一个普通感冒,我们比相邻的国家都贵。在香港看一个普通感冒,市场价格是150港币,新加坡不到100人民币,但在中国到医院去看一次,没有三百块钱可能回不来。我觉得这种贵,是贵在不对的地方,医院为了挣一点药钱,大量地浪费我们的医疗资源,而且滥用抗生素,这对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是有伤害的。 还有另外一点是要解决医疗体制中医生激励机制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体制不能让医生有积极性,医生的收入与药挂钩,危害最大,也是最坏的体制。所以,一定要把医生能够从药里面得到补偿的积极性给去掉,那么怎么做?这确实是不太容易的事。我觉得医疗服务价格一定要逐步提升,不能做一台手术比去美容院做一个美容还要便宜。我们中国最终还是应该走向以医养医的路,而不应该是以药养医。应该让医院通过提供各种不同层次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收入,最终达到真正的以医养医。 俞观文:情况还很复杂。制药行业应该怎么发展,医疗工业应该怎么发展?国家应该有总体的规划。国家对卫生投入就这么一点钱,还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比较小,医药工业投资市场放开后,又出现了恶性竞争,国家对价格又很难管。 周子君:我们希望政府在这个行业当中加强管理,但同时我们也担心,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部分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会成为问题。一方面会管不过来,中央政府的卫生部,管医疗的就一个处长两个兵,让他管全国,基本上不可能。美国卫生部的部员是两千到三千个,我们部员是两百多个人。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会促使更多的小规模的制药企业的诞生,使得局面更混乱。 提问:政府现在面对的市场主体,和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面对的主体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主观愿望当然很好,希望政府的效率高,成本低,但我们现在的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众所周知是不高的。如果这个东西必须由政府管制,政府如何管制? 李玲:我们国家其实在这个方面没有任何发展战略。药在全球都是利润最高的行业,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全盘放弃了。过去传统的药厂,是让他以药养医,现在则是整个放弃。我觉得部分药价该升的要升,很多传统的药确实疗效不错,但是太便宜了,就会累及药厂的发展。比如哪些药确保中国人看病能够便宜,国家可以交给市场来做,只是加强监管而已。药其实是一个市场规范的问题。制药最大的成本是研发,我们现在很多现存的药都不存在研发的空间。我们现在市场的分割是非常厉害的,政府缺乏一个统一的政策。制药行业到底是不是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支撑点?我们中央政府有没有想到升级我们产业结构,从世界加工厂能不能走向世界的制药中心? 苗天祥:现在中央政府各个部门是自己管自己的事。发改委价格部门管价格,卫生部管医院,专利局管专利。国家需要一个部门来进行长远发展和通盘考虑。 周子君:我很担心国家支持的效果。中央政府曾经在全国设了八大彩电厂,包括北京、上海,也投入了相当的力量,但是这八大彩电厂全被挤垮了,今天出来的彩电、长虹、TCL,是通过市场洗礼以后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提保护的时候,比如政府给行业钱、给你政策的时候,效率非常低,管理是非常差,再保护若干年以后,效率还是起不来。我们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完善。 李玲:现在国家对国有的制药行业,实际上没有给他们生存的空间。他们生产的药品是非常便宜的,但是新的药厂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为什么?应该一视同仁。在新药研发方面,国家应该投入,国家的研发基金应该被所有有能力的药厂申请。 周子君:国有企业也要看它成本是多少。我们现在政府管很多事情,又不做研究,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政府机构改革,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是失败的。 提问:国家发改委可能有一个试点政策,直接将药品出厂价格标在药品的外包装上。他们希望不损害生产者的利润,在流通环节中规范流通秩序,使药价在价码方面得到抑制,我想请问苗先生和王会长,这种政策能否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王锦霞:这件事我不建议媒体去炒作。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已经把我们的意见反映上去了。据我们考证,没有一个国家会把一个药品的出厂价贴在外包装上。可能政府也会考虑。至于标价不标价,标什么价,还在研究当中。 苗天祥:我们跟国家发改委也沟通过若干次,通过行业协会也有一些意见反映上去,我觉得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一定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把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就给解决掉。 李玲:今天非常谢谢各位的讨论,特别感谢《中国新闻周刊》,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政府和公众更多地了解这个行业的心声,能够有新的措施,来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