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触摸城市的伤痛(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4:42 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触摸城市的伤痛(图)

在城市的发展中,拓路与伐树真是两难命题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王永晨

  1997年3月,比石家庄成为省会的年头还要长的法国梧桐和白杨树,成排地倒在裕华东路(建设大街至体育大街段)街头。为了拓路,这段让石家庄市市民引为骄傲的绿色风景线,顿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眼看着浓荫蔽日的大树几天内就被砍瓜切菜似的锯倒,大家都觉得惋惜和心痛:几十年才形成的浓荫,怎么就能这样毁之一旦?当这种情绪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形成共鸣时,《拓路———伐树,难道真是个两难命题吗?》报道在《燕赵都市报》头版头条顺势而出。

  这组报道成为《燕赵都市报》为民请命第一声。习惯了歌舞升平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当时顶多见识过挠痒痒式的小骂大帮忙,还听不进舆论的反对和批评———何况这声音来自于一家初出茅庐的媒体。

  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大家的思路很明确,城市开发建设要进行,但城市是大家的,不应谁想怎样就怎样,一定要考虑公众意见。石家庄的气候环境不理想,人们希望多些大树遮阴挡尘,拓路时理应充分考虑树和绿化如何尽量保全,而不应一砍了之。但是,记者在采访一位城建部门的主管提出此看法时,他这样说:“想遮阴?回你家里去找阴凉,这是公路,是走车的地方!”

  正是这种无视大众利益的长官意志,奠定了这组亡羊补牢报道的价值。作为新生的《燕赵都市报》第一次向政府行为说“不”,报道在当时自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读者来说,可能很久没有从媒体上听到这种犀利直率的质疑了;从被监督对象来说,这突如其来的逆耳之言还真有点消化不良;从同行来说,这一举动无疑成为拓展舆论监督空间的风向标和试金石。

  从这个意义而言,这是《燕赵都市报》一次成功的亮相,它一举奠定了本报为民请命、敢说真话的品格,并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本报“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不是一句泛泛的宣传口号,而是在真正付诸行动。

  与此一脉相承,围绕那个酷暑难耐的夏季,我们随后又推出《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系列报道,从高温少雨的省城现状入手,追根溯源,推动了新一年绿化年和民心河的建设。如何为市民呵护扩展头顶那片阴凉,营造宜居环境,开始逐步成为民意所系、政府所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