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传奇人物吴孟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3:48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 传奇吴孟超——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 新华社记者朱玉、胥金章
拎着衣领,老人把后背开口的手术服向空中一抛,两只胳膊向空中一举,同时穿过了袖管。 这是标准的外科大夫手术服穿法,是为了无菌。 83岁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就这样在我们面前亮相了。 老神仙吴孟超 别人称吴孟超老神仙,是不敢当着吴孟超喊的。当着他的面,所有人都毕恭毕敬地称“吴老”。 他的手术技巧,被晚辈的医生们称为“魔鬼级”——老先生把肝脏实在掌握得太透了,熟练得就像解牛的庖丁,恢恢乎游刃有余,闭着眼睛就能摸出肿瘤的占位和其它脏器的移位。 吴孟超全神贯注的典型动作,是在他两眼微微望向天花板时,所有的手术人员,在这时大气都不敢喘——谁都知道,这是整个手术的最关键点。 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来求治,被吴孟超诊断为肝脏巨大血管瘤。血管瘤像马蜂窝,满满一包血,一旦破裂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中午12点开始手术,整整做了12个小时,才把那个巨大无比的瘤子切掉。 切下来的瘤子重18公斤。术后,几个大夫疲惫地几乎抱不动那个瘤子,最后还是一位身强体壮者,蹲着马步,把它抱起来了。 那个农民至今仍然好好地活着。同行们说,别说是30多年前,就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是大得可怕。 80多岁的老人了,他胜于后人不是因为他缝细小的血管比年轻人缝得好,而是他对疾病的战略性把握之准无人能及。 吴孟超的神,神在手上。 他的手平时写字时颤抖,但唯独上了手术台,操起手术刀,稳准狠俱全,一丝都不抖。他一群已经四五十岁的教授级学生背后开玩笑:“他抖时我们不抖,我们抖时他不抖。” 吴孟超的手长14厘米,不算太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弯曲靠拢,像鹰爪,是一辈子用力捏手术钳所致。 这双手,还招来了一个日本摄制组,专门要拍吴孟超的肝叶切除术。熟悉吴孟超的学生们说:“老头子那手感能印到胶片上去?大家都在那个小窟窿里做手术,但其中奥妙并不相同,不要说日本人,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那手伸进去是如何感觉!” 老大夫吴孟超 吴孟超身高只有1.62米,手术室特地放置了一个小凳子,他每次都站在上面做手术。 他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正值上海解放,实习的吴孟超参加了救治解放军伤员的工作,三天三夜没离开手术室,他觉得外科手起刀落,痛快,用不着隔着皮猜瓤。另外,他也是为争一口气,因为负责毕业分配的那个教授说:“不看看你的个儿,能干外科吗?” 吴孟超气坏了,非当外科大夫不可,当时华东人民医院招聘医生,吴孟超入选了。 吴孟超的老师——医学大家裘法祖给了他一生的影响。老师教了他怎么干净利索地做手术,还指出了他以后业务可以努力的方向:“现在肝胆外科薄弱,你可以往这方面发展。” 怎么做出真正的肝脏血管模型?一天,吴孟超听到了容国团在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冠军的消息,启发了灵感。他把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等其溶解后,把这种溶液注射到肝脏血管中定型,居然成功了!然后,他们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再用刻刀一点点镂空,美丽的肝脏血管构架就像珊瑚一样,呈现在面前! 吴孟超发明了可以控制术中出血的常温下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而后成功进行了中肝叶切除术;他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他还跟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肝瘤切除手术……如今,慈眉善目的吴孟超可以抚掌而笑了:中国人站在了世界肝胆外科的最前沿。 吴孟超为13000多名肝病患者主过刀,而且,这个数字至今仍未打住,还在以每年200例左右的数字上升。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基本上每天做手术。有时一台,有时两台,最多时3台,80多岁的老人,一口气站到下午3点才出手术室吃午饭。 手术安排少了,熟悉他的护士都能看出来:老人家不高兴了——脸耷拉着。 老爷子吴孟超 老爷子对手下医生严厉,对病人却慈祥得像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查房。老爷子进门先跟病人打招呼,哪儿的人啊?家里几口人啊?家里条件如何啊?老爷子拉住了病人的手,脉搏就搭上去了。然后,他摸摸病人的脑门,按按病人肚子,叩击听一听。随后,他揿揿病人的指甲,撸起裤腿看看病人的腿肿不肿…… 老人为病人盖好被子,拉拉被角,免得让病人肩膀露在外边。 老人把病人的鞋放在方便下床的位置,边做边嘱咐病人:“吃点粥,啊?听话,大夫会给你治好病的。” 转身回到医生办公室,吴孟超的脸色难看了:“病人昨晚7点发烧到39摄氏度,你居然7点半敢下班?你回家能睡得着?” 老爷子批评主刀的大夫:“你干吗非要用那个器械?只用一下,咔嚓一下几十块钱,你不会用手术线?那一根才多少钱?” 吴孟超出生在马来西亚,初中快毕业时,他和同学们把毕业聚餐的钱捐给了延安的八路军总部。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收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回信! 初中毕业,18岁的吴孟超和6名同学相约回国抗日。 不料到了昆明,他们才发现不知道延安在哪儿,也不知道怎么去延安,当时的条件也根本不允许这几个孩子找到延安。他们只好留在当地上学。 自当年在码头上与妈妈挥别,吴孟超一生再未见到慈母。改革开放后,吴孟超恢复了与国外家人的联系。 吴孟超让先回国的弟弟给老母亲带去一双绣花鞋、一付玉镯,一切都安排好,准备马上把年已八旬的老母亲接回来。 没有几天,老人家在睡梦中驾鹤西去,让吴孟超留下了终生的憾事。 去世较早的父亲死于胆结石,对于从事肝胆外科的吴孟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夺去父亲生命的疾病,但老天没有给他尽孝的机会。 从一个专攻肝胆外科的三人小组,发展到长海医院的一个科室,再发展到医院的院中院,最后独立成兼顾基础和临床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视这个医院如同心肝宝贝。 为了医院的利益,他有时甚至有点霸道。他指点医院的路灯:“关一半,都开着干吗?败家子!”无意间看到电梯工拿着一盒手术手套,他多问了一句,电梯工还在兴高采烈:“给狗洗澡用!”老爷子二话不说,让电梯工走人。一起出去,他不允许桌上剩菜,点菜多了,他命令在座的人:“你们,把它吃下去,不许打包!” 吴孟超至今把手术叫开刀,把手术室叫开刀房。这个一生曲折的老人,简历简单得可以只用一行字:吴孟超,职业:外科大夫。(完) 相关专题: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