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两岸关注专题 > 正文

厦门卫视2005台湾问题研究报告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22:58 厦门卫视

  2005台海风云再起,2006台湾何去何从,厦门卫视推出《厦门卫视2005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开启大陆媒体台湾研究第一书。两岸权威专家学者亲笔撰写,余克礼、章念驰、刘国深、王丰、盛治仁、李非,更荟萃厦门卫视节目精华,集权威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身,使您真正掌握瞬息万变的台海情势。

  《厦门卫视2005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将于2006年3月隆重上市。

  报告的主体包括三大部分:由来自两岸学术和传媒领域的7名专家撰写的主题报告、由台湾知名主持人兰萱做客厦门主持的两岸各界知名人士大型论坛、由厦门卫视特派记者前往台湾采访的政界名人“留在2005的声音”。

  一、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由七大部分组成,分别是: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撰写的《2005年的两岸关系感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撰写的《胡锦涛对台战略新思维与实践》、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撰写的《政党交流:两岸关系发展新篇章》、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李非撰写的《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盛治仁撰写的《2005年台湾选举与政局发展》、《新新闻》总编王丰撰写的《2005年台湾民生议题总检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邹振东撰写的《台湾舆论年度报告》。

  (一)《2005年的两岸关系感言》(简要介绍)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 章念驰

  我们有理由为2005年我们在两岸关系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这些成就在我看来表现在四方面:

  1、对两岸关系本质的了解有所深化。

  从交流着手,经贸合作着眼,对话谈判着力……建立新的民族感情,抚平历史的创伤,建立新的相互认同。

  2、统一的理论与法律有所健全。

  《反分裂国家法》的建立,使两岸关系有了一定理论根据与法律武器,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3、改变台湾民众认同的努力有所加强。

  今年出台的许多措施,无论对台湾学生、南部农民、广大台商、“在野党”等,不仅仅是释放善意,而是企图努力去改变他们认同的混乱。

  4、两岸政党交流有所突破。

  通过胡锦涛与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的会谈,形成了许多共识,并通过两党交流,我们落实了许多台湾民众期盼的政策。让台湾民众看到了两岸“和平双赢”是符合台湾利益的。

  (二)《胡锦涛对台战略新思维与实践》(简要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 余克礼

  2005年,以胡锦涛“3·4讲话”和《反分裂国家法》为标志,大陆对台战略新思维正式形成。新思维明确定位了台湾的地位、台湾问题的性质和两岸关系现状;提出处理和解决台湾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重要论断;用“以民为本”的理念统领“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工作;赋予“和平统一”新的内容;以灵活务实的方式寻求两岸政治格局的突破。

  依据这一战略新思维,中央及时地出台了一系列理性、务实、灵活、“以民为本”的政策与举措。在坚决贯彻对台工作主要任务——反“独”遏“独”的同时,大陆又以大气魄、大格局接待连宋访问大陆,化解两岸政治隔阂,开辟两岸接触交往的新途径,并且切实照顾和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两岸各项经贸合作,使2005年的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发生了具有分水岭性的巨大变化。

  2005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对台战略新思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三)《政党交流:两岸关系发展新篇章》(简要介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刘国深

  台湾“泛蓝”政党领袖接连访问大陆,并且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往来方面取得广泛的共识和一致的意向。

  两岸民众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双方政党的既有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获得全面更新,两岸主要政党之间在民生议题合作方面的成果更具操作性,过去一年的两岸政党交流运行机制再次证明,两岸政治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游戏”,而是两岸中国社会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气氛中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过程。

  (四)《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简要介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 李非

  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总体态势是:两岸客流日趋频繁,包机直航出现突破:两岸“小三通”快速发展,通航程序不断简化;台商投资继续扩展,北移趋势日益加强;两岸贸易不断发展,货流形式日显灵活……

  两岸人员往来,在2005年首次突破400万人次,累计达3600万人次。两岸民航界经过共同努力,在2005年实现“春节包机”双向、不经停、多点、对飞的历史性跨越。…… “小三通”航线在2005年,首次突破50万人次,达到51.8万人次,5年累计达116万人次……2005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活动表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区域化等显著特征。至2005年底,大陆台商数量超过100万人的规模,协议投资金额800多亿美元。环渤海地区投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地区……越来越多的贸易厂商考虑到运送方式的相对成本,开始更多地选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运送方式,从而使间接通航的程序不断简化,通商形式开始向直接形态转化……

  (五)、《2005年台湾选举与政局发展》(简要介绍)

  ——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盛治仁

  2005年在台湾政经发展的过程中,将会被定位为具有关键影响的一年。

  二月的陈水扁、宋楚瑜会面,并签定书面共识,牵动了蓝绿内部板块的移动。三月《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引起两岸广泛关注。五月份连战和宋楚瑜两位“在野”领袖访问大陆,又使得两岸关系进入善意互动的新阶段。紧接着进行的超低投票率“修宪国代”选举,民进党维持第一大党地位,而且泛绿得票首度在民代选举中超越泛蓝,又将政治气氛逆转。七月份,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有实质竞争的党主席选举,由王金平和马英九激烈攻防,最后由马英九赢得压倒性胜利,重组泛蓝政治版图。

  八月份爆发的泰劳抗暴事件,以及后续引发的高雄捷运弊案问题,无疑是去年影响台湾内部政治最重要的事件,造成了蓝绿政党认同度的消长。12月的县市长选举,则将板块的消长具体化,民进党在23个县市中只赢得6个县市,是近十几年来首次在同类型选举中负成长的例子。更大的政治冲击,则是陈水扁声望重挫,民意调查满意度跌到只有十个百分点。陈水扁在新的一年会用什么策略脱困,避免跛鸭的窘境,将会牵动台湾内部政治和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

  (六)《2005年台湾民生议题总检验》(简要介绍)

  ——《新新闻》总编:王丰

  近二十年以来,由于台湾威权政治的崩解,取而代之的却是民粹主义,甚而至于暴民主义,连带的竟然台湾的经济活动也受到这股歪风的驱动。

  由于当局只知搞岛内对抗、内耗,只懂得和大陆方面搞意识型态冷战,搞自欺欺人的锁岛政策,却不落实民生议题,不顾人民死活,终致2005年的台湾数度发生“南涝北旱”。

  当局却还恬不知耻,一个劲把责任推给“在野党”,再不就是让党内政敌背黑锅。“为政者”如此这般,难怪2005年年底民进党会在“三合一”大选中落败。

  (七)《台湾舆论年度报告》(简要介绍)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邹振东

  2005年台湾舆论的最大变化就是红色禁忌的突破。打开缺口的是许文龙事件,许文龙发出的“台独不可行”的信号,是一场舆论

地震,它真正撼动了台湾的舆论基础。有时,一位非政治人物的政治表态,比最重要的政治人物的宣言更具有舆论的杀伤力。

  2005年是台湾舆论的“大陆年” ,持续的大陆热有助于对大陆妖魔化符咒的解除。从两蒋年代,到李登辉、陈水扁,台湾的舆论框架一直呈现两个基本面向:一是美化美国,二是丑化大陆,2005年,美化美国的一极涛声依旧,而丑化大陆的一极则开始动摇。

  从舆论战的主导权看,台湾内部和海峡两岸都发生了易位。台湾内部,舆论的精确制导从泛绿转为泛蓝;从两岸来看,舆论的议题设置由台湾转为大陆。

  也许,对于2005年台湾的政治,我们还不能用柳暗花明来形容;但对于2005年的台湾舆论,我们却可以说,历史在这里悄悄转弯。

  相关专题:2005两岸关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