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气指标”考验金融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1:19 新民周刊

  “和谐社区”离不开“感觉”

  政协委员们谈起社区建设时,经常会提到“社区认同”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社区居民构成多元,“社区意识”和“社区认同感”不容易形成。

  撰稿/黄 祺(记者) 摄影/潘文龙(记者)

  多元社会需要社区

  “我们对100多位在沪投资或者工作的台商、企业干部和在沪生活的从业人员家属进行抽样调查,85.6%的受访台胞对上海的社区生活总体感到满意,并且普遍适应本市社区生活,关心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林明月,政协委员、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她向记者介绍了前不久由市台联完成的调查报告。

  林明月把数以十万计常住上海的台湾人叫做“新上海人”,在这次台联的调查中,“新上海人”一方面表示对上海社会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对上海的社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上海市台联汇集以往调查信息,将一份题为“依托社区服务常住台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案,交到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案组。

  在韩正市长宣读的上海市“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草案中提到:按照“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总体要求,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成效、基层有活力为衡量标准,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社区是每一个居民每天生活的区域,居民通过社区体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委员们不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关心,还认真研究并探讨了建设和谐社区的建议。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林月明在会议间隙向记者谈起台湾常住同胞眼中的社区建设。林明月说,在平常的调查走访中她了解到,由于两岸社区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情况的不同,常住台胞对上海的社区管理组织结构不大清楚,也不了解社区管理体制和运作程序。特别是在常住台胞集中的社区里,常住台胞觉得自己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程度不高,他们期待更加畅通的诉求渠道。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新上海人”的增加,越来越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成为上海城市社区的新成员。社区的人员构成打破了户籍、工作单位、阶层的限制,社区成为了丰富多元社会成员的家园,社区建设也随之遇到新的问题和矛盾。

  在问题与规律间探索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细胞。”政协委员王祥荣说。台盟上海市委围绕社区建设连续3年向政协提交了提案,今年,台盟的提案《健全新建小区的基层管理体制,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同样引起了委员们的热议。

  社区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的建设,正如林明月委员所说,上海的社区硬件设施逐步完备和成熟,台胞居民们已经比较满意。但是,社区的管理还有待提高。常住台胞居民反映,他们认为首先应该着力完善社区的卫生、医疗和教育的服务和咨询,希望社区服务能以“民”为本,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比如在社区中增设邮政、委托快递等便民服务。

  上海市社区管理的完善程度显然还没有达到居民们的要求,怎样管理好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台盟上海市委承接了2004年度上海市政协课题之一:“关于完善本市社区管理的研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找出了一些社区管理中的症结。

  “社区规模差异大,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是一些社区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课题组对上海的五里桥街道、静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花木镇等社区进行了调研,发现社区规模相差悬殊。

  位于市中心区域的街道,作为一个社区面积大约在2-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而像在城镇化地区的一个街道一般面积有十几平方公里,有的可达20-30平方公里,差异很大。在规模小的社区,各种服务设施的布点密集,居民在几百米内就能找到卫生站等。而在规模较大的社区里,服务设施的分布就要分散得多。

  另一个例子是,像浦东这样一个区,城管大队有700多人,由于巡逻面积大,他们只能巡视主要的道路和重要的街区。而在城市中心的一个区,尽管城管大队只有200多人,却能够“精耕细作”,甚至用专人管理需要集中整治的区域。

  调查报告认为,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考虑,对城镇化地区的社区地域范围划分作适当的调整。

  新社区,期待认同

  “社区”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原意大致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以地域性、自治性为根本特征。按照国外社区形成的规律,社区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依靠居民自治组织的工作。

  林明月委员也了解到,常住台胞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台联的提案建议,在常住台胞居住集中的社区推广“议协”组织和制度,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创建常住台胞志愿参加,对地区性、社会性、公益型、群众性事务进行议事和协商的组织——议事协会。通过“议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鼓励常住台胞居民对社区工作多提合理化意见。

  政协委员屠海鸣也提交了一份《关于在本市居住小区开展创建“和谐小区”的建议》的提案。作为房产公司的董事长,屠海明对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有更多切身的体会。

  在很多新建社区中,业主成立了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本应该发挥维护业主利益,与物业公司或者房产

开发商沟通解决业主问题的作用。但屠海鸣发现,业主委员会成员大多是业余或者兼职的,缺乏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制度的研究和执行能力。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紧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指导。

  委员们在谈起社区建设时,经常会提到“社区认同”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社区居民构成多元,“社区意识”和“社区认同感”不容易形成。

  民进会员、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祥荣从社区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社区不是简单的建筑的堆积,社区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的属性。近年提起的“生态社区”的概念,更加强调人与社区环境的关系,而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小家庭。要让社区成员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建筑的设计也需要精心规划。

  王祥荣说,他在参观浦江世博花园时发现,楼宇的底层或者半地下室,设计者预留了宽敞的空间,这些空间是半开放式的,里面摆放了座椅,居民路过时可以看到里面的活动。这样的空间可以让社区成员休闲娱乐,也能够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活动场所,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

  “建设和谐社区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林明月委员说。上海正在朝着国际大都市的方向迈进,当丰富的文化融入上海时,社区越来越重要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