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6全国各地两会专题 > 正文

十一五开局第一年:重庆兼收并蓄的破题姿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6:24 时代信报

  信报记者 杨冰 朱彦/文 黄伟/图

  2006年1月15日,在重庆市政协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履新不久的重庆市委书记汪洋重新解读了“重庆”二字的涵义:“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兼收并蓄,是为重庆。”

  汪洋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产生,人
们对经济社会事务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同见解。“只有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同各方面人士包括新的社会阶层的联系和沟通,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聚集起来,才能把全社会的创造性都激发出来,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

  “千里”、“广大”,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是对重庆城市性格的再次概括;“兼收并蓄”,不仅是重庆未来在发展中的方法,更是一种姿态。在重庆“十一五”计划破题第一年,“兼收并蓄”应该成为发展的主题词。

  区域合作滞后

  孤单的重庆

  2005年12月28日,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新闻发布会传来消息,重庆列全国第20位,西部第一位,重返西部榜首位置。

  该研究会按照自主创立的GN评估指针体系中,对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系列排序。2004年重庆的位置是全国第34位,居西部第二,落后于排名第28位的成都。

  直辖8年,重庆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多少略显孤单。这种孤单更多地表现在重庆自我飞速发展和其在区域融合、整合能力的反差上。

  在区域整合上,人们更多提及的是渝、蓉两城的合作。虽然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却至今尚待进一步成长,成渝这一对双子星城始终难以融合为一体。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渝两市并未凭借地理相邻、优势互补、交通顺畅的有利条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竞争远大于合作,离散远大于聚合。经济上的分离使成渝两市只能孤军奋战,彼此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

  在城市辐射能力上,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产业、文化等并不具备与直辖市身份相符的辐射能力。这不仅表现在“大重庆”(直辖概念的重庆市)对周边相邻的四川省城市的辐射上,而且表现在“小重庆”(重庆主城)对市内各区县的辐射上。据统计,将1997年GDP第一位的渝中区与占第43位的城口县相比,分别为918242万元和3709万元,差距竟达80933万元。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凸现了“小重庆”作为重庆经济内核,辐射能力较弱的尴尬。

  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在稳步前进,但是作为外生动力,重庆从区域合作中获取的发展动力太小。外不能联手,内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这是重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兼容并蓄”

  重庆的破题姿态

  2004年由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带队的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访问,签订了川渝“6+1”合作协议,开启了渝蓉都市圈区域合作的序幕。

  而川渝两地此举的背景是,2004年由经济学者林凌和廖元和共同申报的“成渝经济区”研究课题在国家发改委立项。

  2005年9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透露说,在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成渝地区的合作和发展正式纳入“十一五”规划当中。

  同样,通过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重庆将自己的魅力展现在世界的面前,一大批知名城市与重庆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联合周边城市,携手世界友好城市,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适应全球化潮流,是重庆在区域合作上秉承的思路,而“兼容并蓄”是这种合作的基础。

  从微观角度来讲,具备了“兼容并蓄”的气量之后,是否能够“招徕”人才、项目,更多地还需要重庆加大自身“引力”。而这种引力更多源自于重庆自身产业的发展。

  正如汪洋书记所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产生,人们对经济社会事务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同见解。只有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同各方面人士包括新的社会阶层的联系和沟通,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聚集起来,才能把全社会的创造性都激发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解读:只有坚持兼容并包的发展思路,社会和经济发展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

  汽车、

摩托车是我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提高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强自主品牌研发,打造出“中国汽车名城”和“世界摩托车之都”,对“十一五”经济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软、硬环境改善

  重庆发力在即

  一个城市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将决定这座城市未来的命运。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自然而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004年6月18日,重庆市大学城在沙坪坝区虎溪镇开工建设。大学城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需要搬迁132家企业,转非拆迁3万多农村居民。

  大学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下半年起,一系列规范和整顿土地市场的举措出台,使大学城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性难题。在艰难局面下,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目标,将大学城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2005年10月,大学城如期“开城”。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市仍将积极推进大学城建设,将大学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入驻学校之间教师互聘、学分互认、教育互通、公共设施和资源共享。到2010年,大学城入驻包括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重庆警察职业学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校,入住师生为10万人。

  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才储备体系,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广泛吸引外来人才。作为一个新兴的直辖市,重庆市将依托渝西经济走廊建设卫星城镇密集区、新兴工业密集区、集约高效农业区的重大项目,围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吸引一大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将是重庆市完成人才储备的另一捷径。

  2006年4月中旬,重庆市将组织汽车和摩托车产业部分人员,赴美国举办引才引智活动。据了解,这次活动是由重庆市人事局和市外专局主办,市政府亲自组团带队。在引进汽摩产业人才的同时,这次引才引智的范围和对象将扩大到我市各领域、各行业所急需专业的各类人才。

  重庆市人事局强调,对在本次引才引智活动中达成引进或合作协议的

留学人员、外国专家,引进方为其提供来渝的国际旅费;对来渝工作定居的留学人员为其提供确认高级职称、确定工资待遇、享受科研项目资助等优惠政策。

  对提供了信息有回应者,市人事局还将牵线搭桥,利用网络等方式做好交流沟通,便于提高现场洽谈成效。

  不仅如此,在体制上,重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对于来渝投资兴业者进行鼓励。

  从硬环境上讲,除了绿化、污染等普通市政问题需要改善之外,困扰重庆的仍然是交通问题。

  “蜀道难”是人所共知的,物流发展滞后,是制约重庆发展的最大问题。自原交通部长黄镇东上任重庆市委书记以来,重庆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这种发展势头在今年仍将保持,据悉今年我市公路、水路建设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公路建设仍然是其中的重头戏,200亿元资金中将有180亿元计划投向公路建设,这包括

高速公路120亿元,县级公路及其它干线公路20亿元,农村公路40亿元。

  在2005年剩余项目全部开工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将全力推进“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建设,18个高速公路项目共计将建1152公里。

  此外,对于现有公路,今年将继续实施国、省道改造工程,完善干线公路网。我市将推进36条县级公路建设,实现10条400公里县级公路建成通车。

  在2006年全市交通工作会议上,副市长童小平表示,为了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使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这六个区(市)与周边区县形成交通小循环,成为小枢纽。

  相关专题:2006全国各地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