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海首富周正毅夫妇神话破灭始末(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2:03 法制周报 | |||||||||
毛玉萍和周正毅 毛玉萍走出法庭 “中银香港”换帅击中“首富” 十分“巧合”的是,“周正毅事件”发生的同时,曾借贷17亿港币给周用于收购上市公司的中银香港,也发生高层换“帅”风波。原中银香港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总裁刘金宝辞去中银香港的职务,回中国银行总部。
而在1989—1997年刘金宝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行长期间,周正毅和他的上海农凯集团也正处于创业阶段。 由于周正毅收购“建联通”所用17亿贷款,正是刘金宝“主政”中银香港时贷出的,所以外界猜测,中银香港高层的这一变动与“周正毅事件”似有关联。 2003年5月底,周正毅案事发。周正毅“因涉嫌经济案件被有关方面扣留调查”。 6月1日,香港廉政公署手持法庭搜查令,前往白建时道周宅调查,并将其带回廉署总部录取口供。同时,香港廉政公署还搜查了“上海地产”的办事处。 从“阿毛炖品”到“上海地产” 2002年6月份,在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建联通”(即“上海地产”前身)成功之后不久,周正毅曾邀请香港各大传媒及基金经理到上海参加两天一夜的“上海首富真人秀”。面对着众多媒体,周如此描述了自己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传奇经历”。 1961年,周出生于上海杨浦区,家境贫困,只有小学文化,上有3个姐姐一个哥哥,靠在国有企业做工人的父亲养活一家7口,经常吃不饱、穿不暖。17岁时,周即离家打工,第一份工是在街道工厂做会计,月薪30多元。 1978年,周拿出自己工作后所得积蓄在杨浦区开设小馄饨店,其后,夫妻俩分赴香港和日本。毛前往香港打工,而周则以留学为名,暗带商品至日本销售。 1989年,周返回上海,开设美通饭店,并经营桑拿和卡拉OK。 1994年,周夫妇合力开设“阿毛炖品”之后,才赚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这家有名的饭店位于上海黄河路上,据说,当时每年可以带来1000万元的利润。直至今日,“阿毛炖品”一年依然有数百万元的利润。 在周夫妇的传奇生涯中,1995年应该是一个极具“里程碑”式意义的年头。在这一年,周夫妇完成了由“个体户”向“投资家”的“化蝶”过程。 “当时很多国企排队上市,我们用个体户名义,开始收购职工股。那时国企员工通常要现金不要股票。购进的股票等到上市,就由几元升到几十元。”周事后回忆,“我记得最厉害的是格力空调,由二三元一股升到20多元。最多的‘福建九州’收了约二千万股,当时上市的国企,个个都赚大钱的。”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突至,香港股市一片低迷。而刚刚在当年10月成立了农凯集团的周氏夫妇则一头扎进香港股市,大量购买了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李嘉诚旗下的蓝筹股。等到股市强劲反弹,周氏夫妇获利数亿港币。 与此同时,周正毅还看中正处于低潮时期的上海房地产。他的上海农凯集团一成立,就收购了“烂尾工程”兴业大厦,增资一亿元完工并装修,其中获取了双倍的利润。另一个让周经常提及的“手笔”是收购“烂尾楼”伦敦广场,据周本人说,伦敦广场获利5亿元以上。 此时,身家过亿的周正毅开始营造自己在香港的富豪生活。在香港媒体眼中,在2000年之前,周更像是一个娱乐明星,传闻情史与其致富之路一样精彩。 专家说法 名人求情不影响司法公正 胡功群,律师,北京金融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央视国际网站消费者法律顾问。 《法制周报》记者( 以下简称“记”):包括成龙在内的200多名人为毛玉萍求情,这会不会影响司法公正? 胡功群(以下简称“记”):200多人为毛玉萍求情这种民意是否影响司法公正,我看不会,表面上看是由于名人们的求情行为使她减刑半年,实际上是因为毛玉萍本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才使得她获得减刑半年的“优待”。名人们的说“情”只是更增加了毛玉萍所做公益事业的真实性。 记:在连续审讯中牵出“周”与“杨”的私情,其主要用意是什么? 胡:这很难用现有的法律条文来解释毛玉萍的主观因素,根据常规,犯罪嫌疑人的最终目的是想获得量刑上的从轻处罚。 毛在连续审讯中一再说自己并非主谋,只是“步卒”而已。毛牵出了“周”与“杨”的私情,也就是说即使在“周”的情感等私生活中,她也不是惟一,她不是处于“主犯”的位置。 据悉,事实上“周”与“毛”并没有获得法律承认的夫妻关系,只是事实上的夫妻关系,而法庭一旦定位她为众多“步卒”中的一员,那从轻处罚的目的就有可能实现。 记:毛案中,有律师因妨碍司法公正而判刑,这在大陆是没有先例的,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胡:其实在大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也会有类似的判刑,我国刑法第306条就规定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 律师在刑事诉讼以外参与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而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这是理所当然的。 香港监管部门 处罚一视同仁 周兴政,天津大学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外资股(包括B股、H股、红筹股等)与海外市场的研究工作。 《法制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2005年12月香港媒体认为“毛玉萍案有利于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象,有利于内企来港上市。这个说法你怎么看? 周兴致(以下简称“周”):这是明显的。香港资本市场分为主板和创业板,2005年内地在香港上市了13家,主板占到9家,创业板只有2至3家,因为虽然整个香港市场监管都很严格,但创业板对风险控制更加关注一些。 记:香港金融当局最近是否对内地上市的企业监管突然加大了力度? 周:香港的监管一向都是很严格的,处罚也一视同仁,就是对香港本地企业也是如此(严格)啊。香港监管部门的处罚最开始最轻的就是谴责了,再往上就是被廉正公署请去喝咖啡了,坐牢应该是比较严重的惩罚了。 记:有人认为,内地企业适应不了香港的法律和经济制度,所以容易出问题,是这样吗? 周:国有企业表现其实还可以,它们当初在香港上市时也是适应不了的,现在呆了很多年,企业一般都不会出问题。倒是少数像上海地产这样的民营企业适应不了规则,或者是故意违反规则,就像以前的杨 斌、顾雏军,他们不管到了哪个资本市场都是要出问题的,他们就是要违规。本报记者 刘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