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在甲:填平亚洲与世界的艺术沟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6:17 财经时报 | |||||||||
尹在甲:填平亚洲与世界的艺术沟壑 □ 本报记者 杨时旸 尹在甲现在是阿拉里奥画廊和艺术馆的馆长,韩国人,能说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曾在中国留学十年的他,对于中国艺术颇为熟悉,无论是在艺术家还是画廊圈子,他都有许多
《财经时报》:你对于中国的画廊业已经非常熟悉了,肯定也知道现在中国画廊经营上的困难,你们在决定进驻北京之初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吗? 尹在甲:也有顾虑。但是我们觉得今后,北京应该是亚洲的文化首都,所以最终我们还是决定要进驻北京。 其他画廊在赢利上有困难,这些我很清楚,但是我们还是想着眼未来,希望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在中国培育出一些优秀的、能与我们合作的,同时也能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画廊。 《财经时报》:据你的观察,中国画廊在运做模式上是不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资金支持以外,你觉得这些画廊发展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尹在甲:中国的画廊大多数还是一种小卖部似的模式。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艺术家,大多数画廊把艺术家当做自己的挣钱工具,经常去工作室催促他们赶制作品以应付市场的需要。 真正规范的模式应该是,好好的收藏整理艺术家的作品,使他们在世界艺术界的地位不断的上升,而在出售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买家是否是一个负责的收藏家,不能只是赚到钱就够了。 《财经时报》:那么你们在签约艺术家的时候,选择的大多数都是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如果以长远的眼光看,一个画廊是不是应该给一些年轻艺术家一些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 尹在甲:是的。我们也在寻找一些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我们已经签过几个韩国艺术家和一位印度艺术家,他们都很年轻。在中国我们刚刚开始,以后会不断寻找的。画廊应该有长远眼光。 《财经时报》:你说过关于“母亲画廊”的问题,在你看来中国目前有哪些画廊具备这样的素质?想要成为“母亲画廊”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尹在甲:中国目前真的没有哪一家画廊能有母亲画廊的素质。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欧洲收藏家和画廊都不收藏中国作品的原因。他们不可能随便和一个小画廊联系,而且小画廊也不可能进入国际画廊的体系。 要成为母亲画廊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有几十年的收藏经验,有最优秀艺术家的最优秀的作品。然后整理,能够和国际一流画廊直接对接,进入那个成熟的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