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教授保卫春节宣言引起多方关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1:18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日前在校内作了一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长达数千字的“宣言”在网上公布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赞同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掀起了一场多层次的有关“春节与民族文化”的大讨论。 中央电视台10套非常有名的文化栏目《百家讲坛》也将镜头对准了高有鹏教授,在其春节特别节目《过年》中高教授将讲述“春节”。这个专题将于1月28日中午12点45分播出
在春节来临的前夕,在数千万人通过各种方式赶回家过年的热闹场景中提出“保卫春节”的话题,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 高有鹏教授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是我们民族对丰收的纪念,是我们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标志。春节作为希望的象征,是整顿一年情绪,向美好未来重新出发的最佳时机。尽管现在成千上万人忙着赶回家过年,吃顿团圆饺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年味越来越淡,年的基本承载符号越来越少,“过节”的传统习俗和礼仪被国人慢慢淡忘或抛弃,传统节日渐渐缺失了它本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宣泄”的作用。而实事上,节日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资源、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文化尊重。 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影响力的春节为什么会面临需要“保卫”的尴尬局面呢?高有鹏教授分析说: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强势文化的侵蚀、逼迫,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文化本位主义。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缺陷越来越重,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在精英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缺乏对民间文化足够的尊重。凡此种种,造成了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日趋边缘化。 “宣言”里不断提出“年是什么?年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我们会过年吗”等问题。高有鹏教授解释说:现在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不多的问题,有一种“家庭旅馆化”的倾向。城市里应该大力建设各种形式的民俗社区,恢复民俗传统,使城市人有一种文化的关联与认同感。 高有鹏教授说:“保卫春节”体现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整体理解,“保卫春节”就是保卫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保卫民族文化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