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响彻千年十载禁绝何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14:11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洪庆明 就民俗的象征而言,中国人离不开鞭炮,它是这个民族久远的日常生活习俗之一。几乎可以说,“凡有华人处,即闻鞭炮声”,从黄土地到唐人街,它以简单的音调激越地表达着中国式的欢乐与喜庆。尽管伴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中国许多人口密集的都市禁炮已逾十余载,但每逢春节将至,鞭炮禁与放的争论,都会顽强地从许许多多都市人孤寂
中国近2000年的“爆竹”史,已将之牢固地烙在国人的心灵之上,它是礼俗,更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心理需求,表达着人们驱祸祈福的美好愿望。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门头件事,就是在门口燃烧矮竹,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人们寄望以此吓走“年”怪,驱逐瘟神恶鬼,祈求来年平安。隋唐时代,过年燃竹已成普遍习俗。及至北宋,随着火药的发明,开始出现用卷纸裹着的燃放物,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对这个民间习俗的真切写照。放鞭炮,在文化心理意义上,也从最初的驱恶鬼逐惊惮延伸到除旧迎新、兴旺吉祥。 春节放鞭炮与舞狮子、贴春联等传统的民俗行为一起,营造着人们节日的嘉年华气氛。集体性的群众参与和仪式,让人们在轻松快乐的新年气氛中暂时地忘却一年的辛劳、生活的重负,并滋生出对来年的美好祈愿。 历史之轮隆隆行进,节奏舒缓地走过田园牧歌的农业社会,开始驶入工业社会的快车道,现代化挟持着其船坚炮利无情地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国家及其积淀的深厚传统,新旧翻覆似乎只在一夜之间。鞭炮因其易引发火灾、炸伤人员、噪音扰民以及环境污染,被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现代都市归入到了陈规陋习的垃圾筒。它曾经是驱赶“年”怪的先锋,而今可悲地成为被驱赶的对象,一纸“化烂为无”的禁令让它远离了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都市。 然而,人类的文化心理是长时段的超稳定结构,它往往在现实业已变化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禁放鞭炮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况乎当下中国仍然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宏观环境之下,新进城者既有的行为习惯、都市人更需释放生活的压力和城市咫尺之外的爆竹声声,无一不是“禁炮令”强大的抗拒力量。 而且,传统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积累,每个民族只有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累进前行。遽然抽去传统,以人为的方式强行构建“新”的社会规范,历史证明难以行通。我们民族曾经激进地“破旧”和“立新”,但带来的却是道德和心理的失范。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在拥挤都市中鞭炮带来的诸多消极结果,但那亦难构成我们断然禁绝的理由。以我们民族的大智慧,当不至以“头痛割头”的莽行对待时代变迁下传统衍生出来的流弊。或许,首都北京等城市有限开禁,变堵为疏的办法,是另一条值得参考的思路。 相关专题:2006年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