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无论“春晚”如何创新 人们永远不满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14:54 新华网 | |||||||||
新华网天津1月27日电(记者邹兰周润健)辞旧迎新,狗年春节联欢晚会又将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场。人们盼过了、看过了、笑过了,也就又开始了新一轮批评和挑剔。文化学者冯骥才说,电视传播的本质决定了春节联欢晚会将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年心理”。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春节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春节到来的时候,中国人的传统是要通过放鞭炮等“年载体”来表现对未来的憧憬、祈望,以及对过去
随着社会发展,年载体也在发展变化,部分老的形式不合适了,新的形式不断补充进来。春节联欢晚会就是作为新形式被吸纳进来的,以至于现在过年人们已经不能没有春节联欢晚会了。 “春节联欢晚会特别符合过年的习惯”,冯骥才说,“中国人除夕晚上必定全家团聚,电视正好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过年的主题是欢乐,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以相声、小品等笑的节目为主;春节联欢晚会是一个什锦节目,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此外,它又是一个过午夜12点的节目,中国人过年讲究守岁,总要过了12点才觉得尽兴。由于带着这几种特色的电视晚会符合中国人过年的年心理,它自然而然就在年里站住了脚。” 但电视晚会也有与民俗无法对接的地方。冯骥才说,中国所有的年俗都是个人主动参与的,在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各项年俗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主动者,都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惟独春节联欢晚会人们只能被动接受安排。 冯骥才说,对春节晚会的节目、形式,有人希望这样,有人希望那样,都希望自己主动,但电视的本质决定这些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对春节联欢晚会的不满完全不是老百姓对晚会本身有意见,而是电视这种现代传播方式的特点无法与年俗要求相符合。无论春节联欢晚会如何创新,人们永远都不会满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