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谈报业发展机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11:06 《传媒》杂志 | |||||||||
记者:您的分析很透彻,深入浅出,但面对当前的问题,关键在哪里呢? 石峰:关键是要“抓住机遇、树立信心”。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从业者失去了信心,那是很危险的,那才是真正的危机。其实,我国报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不是你想不想发展
第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条件,是动力,是基础。包括广告投放,经济上去了,广告自然上涨。经济萧条,广告肯定不行。我们树立信心,也是立足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报业的发展解决了一些体制瓶颈问题。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我相信整个报业的改革将会继续稳步向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试点工作以后,社会上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是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方向和取得的进展是充分肯定的,一些大的原则,没有改变。明年,推进改革是整个新闻出版业一个重要内容。在试点工作中,有4家报业集团,4家经营性报纸参加了改革试点,有很多经验。总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包括跨地区、跨媒体经营,包括上市融资,包括体制创新等。 第三,高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报业产业的升级。科技进步对报业有一定的冲击,但更多的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关键看你会不会利用这种机遇。高科技促进媒体的数字化,数字化对于内容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开发、利用带来了机遇。如何把这种机遇变成现实是个过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 第四,小康社会建设为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就报业来说,“九五”计划期间,在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千人日均占有报纸的数量为75份,但到“九五”期末,没有实现,到2003年才达到了75份。现在小康社会建设正在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正在制订“十一五”计划,在“十一五”期末如果报纸总量达到550亿份,那么千人日均占有报纸的数量将为110份左右。2004年报纸总发行量为402亿份,从“九五”期末的320亿份到现在的402亿份,今后5年要增加150亿份的总量不是个小数,就是达到了这个数字,也还比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字低不少,不能懈怠。 这说明我国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随着小康社会的进程,对于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任务很艰巨,假设别的经济社会目标都实现了,只有报业的目标没有实现,不能适应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从业人员无法向人民交代,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报业经营,促使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记者:具体到城市周报,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石峰:具体到城市周报,我认为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增长方式。当前报业普遍存在追求数量、拼资源、拼成本的问题,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效益。有的报纸发行量很大、广告额很大,但利润很少,积累很少,发展没有后劲,经不起风险。这说明我们报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二、优化产业结构。整体来说就是要控制总量增长,盘活报业资源,优化结构布局。这些工作管理部门已经在着手进行了。在报社内部也有经营结构的问题和广告结构的问题。从报业的经营结构上看,多数报社比较单一,单一就经不起风险。如果真正实现立体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就比较能经得起风险。现在有些报社已经在尝试了,比如利用报纸品牌资源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包括投资一些效益比较好的行业等,摆脱过于依赖广告的情况,立体化经营的效益就会逐步显现。国外大的传媒集团,没有一家是单一经营的。可我们的报社对广告依赖度过大,甚至对某几个行业广告依赖过大,比如房地产广告、医疗广告,占的比重非常大。从客观上来讲,我国进入建设的高峰期,房地产广告很多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作为经营者,为了规避广告风险,应该主动、自觉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进行集约化经营、立体化经营的时候,也要避免跟风现象,不要人家做什么你也跟着做什么。 三、加强科技开发利用,发展数字化的新兴媒体。数字化是一种趋势,今后发展会越来越快,因此在战略上应该高度重视,要深入研究这种趋势。但是在战术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计成本赶时髦,也没有必要。比如说数字化报纸,现在已经有了电子纸、手机报纸,这些技术是不是就能够替代平面媒体?我认为至少还有一段时间,而且绝对的替代是不可能的。我并不是反对这种新科技的前景和作用,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具体到我们这个行业,要从实际出发。眼前的问题是把自己的报纸经营好,依靠先进技术在内容的综合、开发、利用上多下功夫。 四、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把潜在的市场空间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在开发市场空间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经营手段,更要重视内容调整。我们的媒体存在的依据是内容,内容不好,经营无从谈起。只有有了好的内容,加上好的经营,才能较好地开拓市场空间。现在大城市的空间不是很多了,但是专业类媒体在中小城市还有开发空间。另一个就是广大农村市场,这个市场很重要,但做起来很难,要立志去开发,这是媒体的一种责任。 记者:报业的改革发展问题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焦点,人们的说法也很多,能否请您针对城市周报如何“坚持深化改革,促进报业健康发展”谈一些看法。 石峰:报业改革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些同志认为城市周报主要是服务生活,提供资讯,不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错误。实际上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专业类的报纸也出现过严重的政治错误,主要是由于疏忽而产生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虽然是生活服务类报纸,但是同样存在价值取向的引导问题,这也是一个导向问题。 城市周报的价值取向问题,很现实,特别是你的报纸形成一种风格和倾向的时候,倡导什么,彰扬什么,一定要考虑价值取向。我们为什么办报?在申请的时候都说得很好,但是批了以后,在办报的时候,从策划到实施,更多的人第一位考虑的是钱的问题。我不是说不能赚钱,作为一种经营,你必须赚钱,但是出发点可以不同,同样是赚钱,结果是有区别的。作为国家来讲,让你办这个报纸,包括现在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让你为国家上缴多少利税,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其次,改革要实现体制创新,解放报业的生产力。中央提出的报业管理体制要求是: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这是一种理想的体制目标,要经过长期的改革和探索,才能不断完善。怎样落实党对于报纸的领导,激发媒体的活力,促进媒体的发展,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我们在不断的推进,但是还远没有结束。 具体到城市周报,这类报纸目前的体制状况怎么样?我认为很复杂。目前这种状况对未来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弊,利是什么?弊是什么?很值得研究。但我有个总体感觉,现在城市周报的管理体制有点类似于社办期刊的形式,就是出版社办期刊那种体制。突出问题是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起来。当然也不是所有此类报纸,但有相当多的报纸是这种情况,依附于某个集团、某个报纸或某个单位。有的虽然有法人地位,但是没有市场主体地位。 体制问题是报业发展当中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体制下许多报纸没有市场主体地位,至少缺乏一种激发报纸创新精神的动力,一些报纸在这种体制下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没有长远规划,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体制的原因,不是某个人的问题。 第三,推进报业组织结构改革,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家都认为城市周报规模不大,比较分散,媒体之间的融合度不高,这是客观存在,与体制有关。推进报业组织结构改革,对外部来讲,要推进地区之间、媒体之间融合,对内部来讲,实现赢利模式的多样化。《精品购物指南》做了十几年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较大。比如做一个“精品发布会”,做出信誉来,效果可能会比较理想。盈利模式多种多样,报社就会越做越大。 第四,加大监管力度,为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个是关于规范报刊发行问题,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现在正在做这个事,而且2006年会继续做下去。一个是遏制违法广告和虚假广告,规范广告市场。我们正在和国家工商总局研究,要采取一些措施。广告像现在这样竞争下去,不是很理性的。此外,报刊的管理规定中提出了四种制度:年检制度、审读制度、资格认证制度、质量评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这些制度,将有利于为报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王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