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 正文

重读05年政府工作报告:审时度势建设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8:2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 董峻 [重读与背景] “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温家宝总理话音刚落,代表委员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发生在去年“两会”上的这一幕,记者至今记忆犹新。

  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再一次被强调。

  [对照与盘点] 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及河北、山东、云南三省的210个县(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据税务总局估算,全年共为农民直接减负220亿元。2006年,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将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除减免农业税外,国家还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此项资金总额达132亿元,比上年增加13.8%;增加了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仅中央财政这两项补贴就分别达到了38亿元和3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此外,还有一项对于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具有重要作用的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了150亿元,用于增加对这些地方的转移支付。

  为加强农村工作和农业基础地位,2005年我国数次出台重大决策和政策。如年初中央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一号文件中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其中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农村的交通、通信、市场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等等,使农村工作开始走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真正开始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去年10月,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这次会议把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一项明确的政策提出。经济界人士认为,此举对扩大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政策的巨大推动作用再加上人的努力,使得农业在年终形成了两组醒目的数据: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4840亿公斤,增产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实际增长6.2%。

  这是继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摆脱连续5年减产阴影、农民增收走出连续7年低速徘徊之后,又一个持续增长的好年景,反映农村工作再一次出现了新的转机。

  日前出台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全面部署。各地、各行业目前正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制定新的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的政策。

  从“多予少取”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正逐步成为中国发展舞台上引人注目的“主角”。虽然建设新农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蓝图终将化为现实。(完)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