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巷总理"--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谭竹青(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14:13 新华网

  "是党员,就要奉献在前,享受在后。"她心里装着群众,牵挂着居民,用真情谱写着奉献之歌

  谭竹青常对身边的人说:"现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条件好了,可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环境变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变。"

  这不变的本色,不变的情怀,深深寄托着共产党员谭竹青对广大居民群众的那份无私的爱。

  几十年来,谭竹青把自己人生的坐标定位在全心全意为十委居民群众服务的基点上。她常说:"我虽是个'芝麻官',可在东站十委社区,我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委内居民董国祥、黄淑英夫妇都已年过七旬,老头是多年的老寒腿,老太太患有严重的肺心症。谭竹青三天两头要去他们家看一看。冬天,她和老伴一起把自己家的煤送到董家,逢年过节总要买点好吃的给老人送去,连二位老人犯病该吃啥药,她都非常清楚。一次,黄淑英犯病,对老伴说:"我这病谭主任最清楚,去问问她吃啥药。"一天深夜,黄淑英的病又犯了,董国祥去找谭竹青,不巧的是谭竹青也正感冒发烧。可她想到黄淑英的病耽误不得,就急忙来到董家,硬挺着把黄淑英送到医院。回来后,她却病倒了。

  开发住宅小区,彻底改变居民的居住条件,是谭竹青多年来一直挂在心上的一件大事。东站十委是旧城区,过去辖区内清一色的低矮平房。谭竹青带领班子成员,大胆设想,勾画了改造十委社区的蓝图,并多次到省、市、区有关部门协调。她们的决心和毅力感动了上级领导,十委小区改造终于梦想成真。从1995年开始,先后有7栋楼拔地而起,4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近两年来,十委加大了社区环境卫生经常化管理的力度,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日产日清。为绿化美化环境,种植草坪5000多平方米,新建景点4处,街心花园2个,每年栽花达4万株。

  1999年6月,东站十委扩展为十委社区,同时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社区党委。在谭竹青的主持下,建设文明社区的活动在十委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十委先后成立了"少年百花合唱团"、"老年合唱队"和"秧歌队",还依托文化长廊、广播站、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等文化教育阵地,积极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利用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采用电化教育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社会公德、学法讲法、文明礼貌等教育,使他们了解街史、委史和家史;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争做文明家庭优秀一员"活动,让社区各类成员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单位做个文明职工。十委还创办了"青少年父母学校"和"奶奶姥姥学习班",加强了对独生子女教育,为从小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思想教育的加强,文化活动的吸引,使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活动在十委蔚然成风。

  几十年来,谭竹青把一个共产党员无私的爱全部倾注到居民身上。居民们说:"谭妈妈心里始终装着我们十委,装着我们居民,唯独没有她自己。"

  80年代前,谭竹青有过4次招工招干的机会。有的是到国有企业当工人,有的是到机关当干部,都被她推辞了。居委会盖托儿所时,因面积不够,她就主动提出把自家本来就很紧张的住房无偿地拆掉一半扩建托儿所。近年来,委里经济发展壮大了,为居民建起了安居大厦,大部分群众都陆续搬进了新楼,可她仍住在不足10平方米,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小平房里,直到1996年底,她才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搬进了一间普普通通的二室住房。街道党委考虑她的工作成绩突出,先后两次决定给她晋级,却都被她婉言拒绝了。谭竹青被评为市、省、全国劳动模范后,每次上级都决定给她浮动工资,但她总是说:"我现在生活不错了,现在委上还有不少居民生活水平不如我,我又是劳动模范,应当带头做表率,这浮动工资我不要。"

  谭竹青自己不求索取,不谋私利,连亲属也没沾上半点光儿。谭竹青从小就和唯一的弟弟相依为命。她进城后弟弟也随她搬到东站十委。她弟弟一家四口人长期住在一间冬天冷、夏天热,不足8平方米的旧房子里,是委里的困难户。按照房产部门的规定,这里的居民搬走后,倒出来的房子有一部分归居民委分配,只要谭竹青说句话,她弟弟的住房问题早就解决了,可她就是不肯这样做。她弟弟生气地说:"哪有这样的亲姐姐,看着弟弟有困难也不管!"谭竹青解释说:"有困难的人很多,不能一下子都解决,有些人就得克服一下。要是先给你解决了,我还怎么做别人的工作?"弟弟听姐姐说得有理,从此再也不提这事了。谭竹青有一个侄女,前几年初中毕业在家待业。一次,委上有个国有企业招工指标,侄女想去,可她却把这个指标给了一户困难职工的孩子,直到委上所有和她侄女同期毕业的待业青年都有了工作,谭竹青才把侄女安排到一家条件比较艰苦的委办工厂。

  "是党员,就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谭竹青以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火热之心,引导和帮助下岗职工走上再就业之路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日趋增多。没了工资收入,有的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还有的人一时思想转不过来,有怨气,发牢骚,个别人准备上访告状。一般情况下,居民委确实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可谭竹青不这么想。在她看来,职工下岗,关系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作为党员,她认为自己没有推卸责任的理由。她说:"上有国务院,下有街道办。如今,党和政府有了难处,我是党的人,就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谭竹青亲自挂帅,成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领导小组,设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部。几位社区副书记、副主任分片包组逐个调查,掌握了解下岗职工情况,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市水暖器材厂职工林淑芹下岗了。原来仅靠她每个月的工资,抚养尚未成年的孩子,赡养年事已高的公婆。她下岗后,这个家的顶梁柱顿时塌了下来。这时,谭竹青来了。"别急,淑芹,天无绝人之路,厂子不行了,还有委里,你放心,党不会扔下你一家老少五口不管。"这掷地有声的话语,燃起了林淑芹一家生活的希望。

  林淑芹想进市场出摊床,谭竹青就跑工商局为她办理营业执照;开业资金不足,又积极帮她筹措资金。在谭竹青的亲自操办和帮助下,林淑芹的干鲜调味店开业了。两年下来,净赚了二、三万元。现在,她逢人就说:"是谭主任使我树立了信心,帮我摆脱了困境,走上了富裕之路啊!"为了让下岗职工掌握一技之长,谭竹青聘请了市内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技师来十委举办美容理发、服装裁剪、家政服务、烹调面案等技术技能培训班,60余名下岗职工参加了培训,充满自信地走上了再就业之路。

  谭竹青带领一班人,尽可能地想办法,努力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围绕发展委办经济,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委内就业基地,是她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

  利用街委企业安置下岗职工是第一个渠道。几年来,街办企业共安排了30多名下岗职工,谭竹青熟悉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职业和工作岗位。她谈起这些人时,就像在说自己的儿女,话语里满是欣慰。为了使新工人尽快适应新岗位,谭竹青想出了"以老带新--结对子"的办法。30多名工人一进厂,就和老师傅结成对子,个把月就熟悉了情况,可以独立工作了。

  原委办的东安市场是安置下岗职工的第二个渠道。这里先后安排了39名下岗职工,其中20多名是女工。女工们不懂经营之道,谭竹青就组织人在市场开设了几个就业咨询窗口,请有多年经营经验的老业主为她们传授市场营销技巧;缺乏启动资金,她又四处筹措,帮助解决。有了谭竹青慈母般的关怀,下岗职工很快在市场上就进入了角色。

  发展社区服务网点是安置下岗职工的第三个渠道。谭竹青组织有土木建筑技术的下岗职工,成立了社区房屋维修队;懂医术、会护理的,被安置到十委医疗服务中心,做医生的助手;年龄大,没有精力和能力经商,身体又不好的,就安排到十委益寿院当服务员。

  积极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走生产自救之路是谭竹青安置下岗职工的又一渠道。下岗女工李玉晶,本人有经营能力,下岗后,谭竹青介绍她参加了委里办的美容美发培训班。学成后,谭竹青又帮她在临街处租了一间门市房,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开起了美发理发店。如今,小店办得红红火火,生意十分兴隆。下岗女工陈艳红和王红,家住八道街小学和东站小学附近,谭竹青就充分利用她们家住学校附近的方便条件,帮她俩成立了小学生上学、放学接送小组,增设小学生午餐小饭桌,既解决了小学生中午就餐难的问题,又解除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1998年,在谭竹青的支持和鼓励下,十委30多名下岗职工当上了保姆、钟点工、临时工,以往那些很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如今下岗职工都抢着去干,而且干得有板有眼。50多名下岗职工开起了小吃部、食杂店、服装店、理发店、百货店、干洗店,走上了自主择业、生产自救之路。

  近几年,十委已安排近5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使委内的失业率降到了2%的最低点。

  爱别人胜过爱自己。这就是谭竹青的品格。一心为公,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小巷总理"用真情谱写着人生的奉献之歌。如今的十委,幼有所托、老有所养、孤残有人帮、贫困有人济、下岗职工有人管,已成为环境优美舒心,文化娱乐开心,居住安宁放心,经济繁荣欢心,生活方便称心,远近闻名的"五心"社区。

  面对成绩,面对荣誉,她谦虚地说:"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哺育了我。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人生的准则,毕生的追求。"

  这就是"小巷总理"--谭竹青。

  〔源自:2002年吉林省委编辑出版的《奉献忠诚》优秀共产党员事迹集/作者梁守志〕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