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专栏开栏首日得近百建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1:40 新京报 | |||||||||||||||
本报两会“10+1”将建议转达代表委员,部分建议已经得到回应 本报讯 两会“10+1”开栏首日,近百份新鲜的民众建议就“速递”至本报专设邮箱和新浪网征集专页,许多建议获得了代表委员的认可。如人大代表叶青表示,将对“改变招聘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建议补充完善带上会。
民众建议有涉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如《关于设立首都特别行政区的设想》,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方案,有设想、有论述、有措施。还有微观民生问题的,如取消解决劳动纠纷的一仲裁、两审制,以及节约劳动者维权成本的建议,六十来字,言简意赅。 “上面的所述程序如有看不明白之处,本人愿意当面解释。”来信的只言片语显出民众的拳拳之心。“这个建议不错,我要和建议者沟通,补充完善。”代表委员的回复,同样流露出广开言路的期待。 建言1 改变招聘中信息不对称 刊登招聘广告必须列明薪资待遇,以免求职者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博弈情况下。招聘单位也应该公开选择求职者。国外的招聘广告都列明了薪资待遇,国内应该向这个方向靠拢。 建议人:上海裘坤 ■代表回应 我想和裘坤直接沟通 叶青代表希望补充完善后提交人大
这个建议不错,有利于推行公平公开的就业政策。 理由有三:一、招聘信息透明,可以节约社会就业成本,招聘条件列清楚,应聘者对号入座,人力、物力、财力都可节省;二、提高劳务市场透明度,是和谐社会的表现,一些职介欺诈现象,原因就包括劳务信息不公开;三、有利于提高企业诚信度。 我没有招聘过人员,缺乏感性认识。我希望和这个读者直接沟通,补充完善建议,如是否可以对劳动方面的法律、规章增加规定等,然后再作为建议提交到人大。 建言2 应明令禁止地域歧视 目前不少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地域歧视现象。 出生地、民族、种族、血型等都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的。 我们都是同胞,有同样的文字、文化。必须明令禁止“地域歧视”,防止它破坏民族团结。 建议人jobjie@126.com ■委员回应 “禁止地域歧视”不适合两会 舒安娜委员认为地域歧视是极个别现象,不能以偏概全
一些地区确实有歧视的现象,河南也有一些。但是这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影响了河南人的整体形象,而且前几年一些炒作影响了人们对河南人的印象。近些年来,河南做了很多工作,对河南人的误解也得到了很大改变。 我认为对河南人的歧视只是个别人的想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我的很多朋友就不这么认为,相信其他地区也是这样。 “地域歧视”在我国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两会应该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所以这样的建议并不适合在两会上提出。 建言3 交通法规应进小学课堂 行人不太懂交通规则是目前各大城市交通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把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容安排到全国的小学去,作为一门课来学。让孩子们,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从小就懂交通规则。 提议人:网友刘群 ■代表回应 我会把这个议案带上两会 王元成代表认为小学开交规课的提案尚不成熟
在中小学校普及交通法规的问题,近几年来的两会上曾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过。但是我个人认为,将交通法规作为一门课来学习,作为议案或建议还不很成熟。不过加强交通法规的普及是必要的,感谢刘群对农村儿童的关注,我会把这个建议带到讨论会议上去。 ■两会“10+1”参与方式 将你的“十一五谏言”,或对热点话题的建议写成“百姓提案议案”,言简意赅地成文发送至xin jinglianghui@vip.sina.com;或在新浪网的征集页和《新京报》主页www.thebeijingnews.com的两会专题页面上进行提交。 我们将邀请有见地的读者、网民与代表委员3月初做客新京报,面对面地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周桓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赖颢宁 相丽丽 马力 相关专题: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