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深入20村镇调查新农村建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4: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先后深入到河南20多个有代表性的村镇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成果《实施“五个一”工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河南20多个村镇的调查与思考》被《求是》杂志2006年第5期刊发。现将全文在这里转载,以期使广大干群对新农村建设有更深的认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扎实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切实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实施“五个一”工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 ——对河南20多个村镇的调查与思考 徐光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战略部署。这一重大决策,对河南这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来说,正逢其时,意义重大。 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一年多来,我先后到20多个有代表性的村镇,如新乡县刘庄村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老典型,临颍县南街村、巩义市竹林镇、卫辉市唐庄镇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好典型,濮阳县西辛庄村、武陟县西滑封村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典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了一些思考。这20多个村镇都是河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村镇,已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对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总的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把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从河南的实际以及这20多个村镇的发展经验看,我深深感到,关键是要抓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这20多个先进村镇,无一不是靠一个好的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了前列。刘庄村、唐庄镇等之所以几十年经久不衰,关键是有“村支书的榜样”史来贺、“太行公仆”吴金印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西辛庄村、西滑封村、回龙村,之所以迅速脱贫致富,也是有了李连成、王在富、张荣锁等好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懂政治,就是做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明白人,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从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群众对我们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意见,往往是由于这些地方党员干部政策观念淡薄,或者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力造成的。在河南,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党的富民政策的明白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靠落实党的政策来凝聚人心、激励人心,才实现了经济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 善经营,就是市场观念和现代意识强,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抓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个重要责任不懈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发挥领跑者、组织者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只有懂经营、善经营,能够“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李连成、张荣锁和林州市史家河村的王发水等,都是当地的致富能手,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帮助群众上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全村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目前,在河南“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支部书记已占到63.8%,他们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河南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讲奉献,就是要有甘愿吃亏的精神。一个好带头人,服务广大群众,带动全村发展,必然要牺牲个人利益,影响自身收益,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勇于奉献。我们不少村庄几十年来山河依旧、变化不大,不是这些村庄缺乏资源优势、缺乏致富本领,要害在于缺乏甘愿吃亏的好带头人。而这20多个村镇的带头人,很多都把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捐为村里的公共财产,促进全村共同致富。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而他们自己还拿着低于村民的收入。正是因为甘当吃亏人,他们才能获得信任、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成为农村发展的好带头人。史来贺同志把“不怕吃亏”当作人生信条,从当干部那天起就没有拿过国家和村里的一分钱补贴;李连成带领全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在企业效益最好时把价值200万元的再生纸厂低价转为村办企业。“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就是这些带头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这些村镇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二)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这20多个村镇的成功经验表明,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只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强有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才能带出一个小康村,富裕一方百姓。 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必须选拔配备好领导班子成员。我在调研中专门了解过村级班子的结构,像林州市史家河村党支部7名成员均是从全村党员中挑选出来的骨干和能人,村委会一班人有的领办企业,有的是行业能手,全部达到“双强”标准;巩义市焦湾村坚持从企业中培养和发展“双强”党员,进入“两委”班子;竹林镇、西滑封村和舞阳县魏庄村、延津县王连屯村等,都是通过从企业领导层、军队转业干部中选拔班子成员,甚至盛情聘请在县、市工作的国家干部回村工作,注重培养、选拔和使用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这些村镇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拔配备好村级班子成员,要特别注重选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真正形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还要注重团结协作和民主管理两个方面。团结协作是一个领导班子有没有战斗力、战斗力强不强的关键。从这20多个村镇的情况看,搞好团结协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党支部对村委会要做到领导不包办、支持不干预、监督不越位,村委会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要有容人之量、合作之态、民主之风。在这个问题上,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保证“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 实行民主管理是村级班子团结协作的体制基础。这20多个村镇都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把“要叫群众知道的跟我们一样多”作为准则,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推动了农村改革和发展。 (三)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为重要。对这20多个村镇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我深感他们都是从各自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子。 有的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如鄢陵县姚家村充分发挥花木生产优势,以花木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凸现;魏庄村通过“庭院抓养殖、大田抓高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的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工业,像史家河村把汽车配件加工、西辛庄村把电光源产业、龙泉村把造纸业、焦湾村把铸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走上了工业兴村的道路。有的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如西滑封村发展汽车运输业、史家河村建设汽配交易市场等,活跃了乡村市场。有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如固始县太平村有15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创业,去年全村劳务收入1500余万元。无论采取哪种发展方式,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有的“一村一品”,有的“一村多品”,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从这20多个村镇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要真正走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要发扬创业精神。西滑封村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干大事、创大业,硬是把过去“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个村的变迁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回龙村“四百壮士”在历史上三朝修路未成的万仞绝壁上苦干3年,筑成了长达10公里的“通天路”,使一个“深山乱窝子”变成了“文明示范村”,树起了一座艰苦创业的丰碑。这些先进村起步之时,也曾举步维艰,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正是靠勤学苦干、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走出了发展的困境,实现了共同富裕。二是要强化市场意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就无法真正参与竞争。这20多个村镇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由于他们主动与市场接轨,紧盯市场上项目,培育市场谋发展,主动走出去闯市场。三是要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自身素质和市场意识也相对较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引导他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计划,拓宽致富路子。 (四)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 对农村而言,氛围就是民风。我到过的20多个村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党风正、民气旺、社会稳,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实践证明,好的创业氛围能够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凡是创业氛围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就相对滞后。河南农村数量多,情况复杂,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农村将长期以来形成的家族观念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在农村形成风正气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我调研的这些村镇,都能够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围绕发展做文章。刘庄村、西滑封村多年来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企业,农民就地转为企业职工,很快走上了富裕道路;西辛庄村、史家河村主动到外地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临颍县南街村每年组织开展“先进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明星企业”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固始县小畈村、太平村的一些外出务工村民成为拥有百万、千万资产的大老板后回乡创业,形成了“外出一人、带动一片、带富一方”的效应。正是这种拼搏创业、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了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造就了一批经济强村。 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这20多个村镇,不仅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团结协调,而且全村干部群众都能够团结一心,把干劲和热情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刘庄村几十年来在史来贺同志的带领和感召下,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发展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形成了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西滑封村在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全村群众踊跃集资500万元,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加快了项目建设;杨树沟村全体村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打吃水攻坚战,齐心协力挖穷根。可以说,有一个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是这些村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氛围。一个地方的民风直接关系到地方形象,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这20多个村镇都非常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像刘庄村坚持开展理想信念和国情政策教育,教育村民、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南街村开展遵守《村规民约》与“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村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太平村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稳定工作制度,化解了村里的不安定因素,小偷小摸、酗酒赌博等恶习逐步消失;魏庄村通过开展“十户五联”活动搞好社会治安,成立民调小组处理各类矛盾和邻里纠纷,保证了全村稳定和谐。 (五)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 这20多个村镇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刘庄这样的老典型,还是西滑封、西辛庄、杨树沟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正是由于党委、政府的扶持政策,才使老典型历久不衰,新典型不断涌现,一些贫困落后的村庄改变了面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从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近些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进而免征农业税,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河南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特别是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单靠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将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好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要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继续贯彻落实好“两免三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从政策上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农村信贷投放力度,切实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安排上要重点给予支持。 要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上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对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物力和资金改善农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村庄治理的有效机制和办法,把治理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在资金、实物等方面给予扶持。 要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财政上要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 要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农村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要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分专业地进行大规模劳务输出。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中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多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落实好、运用好中央的扶持政策,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就河南而言,“五个一”工程既是对农村典型经验的总结,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融合于建设新农村的整个进程。只要我们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原载《求是》杂志2006年第5期)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