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南京精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1:55 南京周末 | |||||||||
傅行军:“礼拜天机组”里的金牌老师 傅行军这个名字,在全国的电力系统内鼎鼎有名,别人都亲切地喊他“傅老师”。特别是一些发电厂遇到振动方面难题的时候,傅老师就意味着大救星。40多岁的傅行军身兼多职,他是东南大学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东大能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南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在火电机组振动方面,傅行军和他的团队是全国的第一
“八五”期间,全国第一台600MW机组刚刚在安徽上马,第二台600MW机组随后就在哈尔滨投入了使用。但由于各项配套技术尚未完善,投入前两年间,机组运行情况一直都不很稳定,振动故障常常发生,由于经常在星期天停机检修,这台当时在国内先进的机组被电力行内人戏称为“礼拜天机组”。 国家相关部门就此召集了国内专家们组织专题研讨会。经过几天的论证,傅行军他们拿出的方案从10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开机、测量数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方案……立刻赶至哈尔滨的傅行军一行迅速投入现场工作。7天后,奇迹出现了,该机组正常运行。事后,有人这样评价:“傅老师,你们解决了哈尔滨的天字号问题!” 而东南大学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第一批国家级的研究中心,1994年成立以后专门从事火电机组振动与测控技术工程化研究。“技术必须与资本、市场结合才能有大作为。”傅行军说,工程中心必须形成专利技术,技术又必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1995年东大出资200万元组建了东大振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根据当时国家计委转制和产业化的要求,东南大学联合斯威特集团、南京热电厂和平圩电厂对东大振动工程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了南京东大能发科技有限公司。 “东大能发”一头连接研究中心,一头连接市场,是自主创新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的窗口,目前已经承接了7000万元的项目合同。傅行军也承担起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他说,“东大能发”将发展成为著名的品牌,成为在过程控制和信息系统领域国内的主导供应商。 董金春:身先士卒的通信专家 他见证了我国卫星通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我国卫星通信科研发展的全部过程;他带着振兴我国卫星通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攻克了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了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飞跃。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移动卫星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熊猫电子集团副总工程师、卫星通信专家董金春。 1995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套“稀路由VSTA卫星通信系统”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这标志着,中国的卫星通信技术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随后,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通信展览会上,熊猫推出的产品和国外的同类产品一起竞争,不仅赢得了用户,还迫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 承担这一科研任务的就是董金春和他的团队。作为总设计师,从设计方案的制定到系统联调,他亲自去构思研究。从选用芯片、采购器件、描图排版到单板测试、总体联调,他事无巨细、身先士卒。为了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技术,董金春和他的同伴先后攻克了数个难关,终于研制成功,节省了国家的大量外汇。 和董金春共事了20多年的陈敏回忆说:“当时整个研究所都扑上去了,加班到深夜是很正常的事。有的同事累发烧了,就躺在研究所里调设备。团队之所以有这种意识,得益于董金春的凝聚力。作为领导,有些事他只要布置下去就行,但他每个细节都自己参与。董金春就是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让大家都愿意在他手下干。” 平时和员工交谈,董金春把自己报效国家、奉献国防的想法灌输给员工,更多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大家。在研制过程中,大到一个产品的总体设计,小到元器件的选用,他都会关切地提出中肯的建议,并帮助他们协调解决研究中的难题。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有6位年轻人走上了研究中心领导岗位。 现在熊猫的卫星通信设备占到国内市场70%的份额,便携站占了所有卫星通信产品销售的70%。 董金春至今坚持自己的目标,他说:“作为卫星通信事业的科研人员,我觉得有责任把我们从事的这个事业发展起来,振兴起来,使我们的技术水平始终走在前列。” 沈国荣:“养鸡下蛋”的“马夫” 今天的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已成为业内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凭借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南瑞继保如今已经占据了国内高压和超高压电网保护设备近半的市场,而在10年前,我国在网运行的500KV继电保护设备,90%都要依赖进口。 这一切,都源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对“技术”和“创新”的推崇,源于他对自主创新团队的培育。 陈松林,现任电网保护部经理。已经在南瑞继保工作15年的他谈起沈国荣对“自主创新”的洞见和远见,感触尤深。 1996年夏天,沈国荣把他叫到办公室,亲切地问他:“小陈,想不想去清华读书深造?” 陈松林犹豫半晌才回答道:“想是想,可我手上正在做变电站自动化的项目,怎么走得开?”沈国荣的回答让陈松林深感意外:“先工作后读研,你带着问题和目的去深造,自然会有很多收获,将来对公司的贡献也更大。至于工作和其他杂事,公司都会替你妥善安排。你还是放心去吧!” 沈国荣当场拍板,陈松林去清华读研期间,工资照发,学费、路费全报。这一安排不啻于给陈松林吃了颗“定心丸”。小伙子没有辜负沈国荣的期望,3年时间里几乎足不出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刻苦攻读继电保护原理。回到企业后,他作为主力参与了公司高压等级主设备保护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这一成果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短短两年时间,相关产品即占领国内40%的市场份额。 放弃芝麻,捡了西瓜。与企业界习见的“杀鸡取卵”迥然不同,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沈国荣从来都是“养鸡下蛋”。在南瑞继保,绝大多数技术骨干都是由他亲手培养出来的,这一特点保证了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青蓝相继、薪火不断。 在南瑞继保现有的近200人的研发团队中,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获得江苏省青年科技奖,15人入选国家和江苏省各层次人才培养计划,90多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有人这样形容南瑞继保,它就像一驾奋蹄飞腾的马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构成了两个相对应的车轮,沈国荣就是拉着两轮向前驱动的“马夫”。沈国荣已年过50,但在他看来,这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跟随他多年的技术人员都这样评价:“他把一生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早上,他肯定是第一个到单位;晚上,11点前很少回家。 沈国荣常常这样跟他的员工讲:“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贡献。”而这也几乎是他每年在新员工进厂大会上必讲的一句话。对于自己,他将这句话理解为“就是想为我国电力技术进步、设备国产化多做些贡献”。 在沈国荣心中,有着一颗“产业报国”的雄心壮志——将南瑞继保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具实力的电力自动化研发基地,抢占世界电力自动化技术制高点,进而把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张力生:高级轿车的“裁缝” 伴随着首辆“罗孚”样车近日从英国运抵南京,明年6000辆MG75型高档轿车将从南汽南京浦口新工厂下线,这也意味着南京汽车集团即将结束江苏汽车企业不产高档轿车的历史。 “罗孚”素有英国轿车之父之称,落地南京之后它将长着一张什么样子的“脸”?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汽集团技术中心的首席车身设计师张力生正是担负着引进、消化、吸收轿车车身设计技术,为自主开发南汽自主品牌中高档汽车“画眉做衣”任务。 张力生把自己在南汽的16年工作历程概括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小学阶段,设计出了最简单的车轮罩;然后是中学阶段,参加了依维柯新车型和“都灵V”的联合开发;接着是大学一二年级,吸收开发了跃进“帅虎”车身;而去年开发成功的跃进“凌野”重型卡车则是张力生的一个新突破,这也是南汽集团历史上首次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1999年,张力生到美国参加“福特—中国工程师培训计划”,和国外的工程师们一起学习工作了半年,和他共事的美国福特的设计人员有70%是华人,经过培训之后他的设计、语言等综合测评名列培训成员的第2名。“中国工程师的个人素质不比别人差”,张力生说国内的汽车企业目前落后于国际大公司的原因并不在于技术人才差距,而是在产品战略和投入上有差距。 一个有着卡车、客车和轿车外观与内饰设计经验的工程师在行业内很“抢手”,来自合资公司和国内其他大型汽车企业的“邀请”经常摆在张力生的面前,面对着更高薪水乃至提供住房的诱惑,张力生不为所动,“我现在拥有的经验是在南汽一个一个项目中锻炼出来的,是企业花了本钱才培养起来的,人要知恩图报。”在南汽,张力生还承担起培训年轻技术力量的重任,他说在南汽自主创新的进程中,还有很多工作等着自己去完成。 梁斌:有着“亮剑”精神的领军人 电信服务使得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可作为一名普通用户很少去想这些服务背后的“大脑”。去年7月起,江苏电信开始了“大脑”的更新升级工程,承担这一重任的是南京联创科技集团的一个仅有百来号人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岁多。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电信新一代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简称BSS1.0),前后仅用了15个月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 梁斌是这个团队的“领头羊”。他说,这个新系统是公司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基础技术、应用平台的基础上,在应用层面的自主创新,并申请了相应的知识产权。2004年4月,联创和江苏电信正式组建联合开发团队,2005年7月新系统开发完毕并投入运营。这个过程,很短也很艰辛,成绩也斐然。 参加开发的小伙子们非常自豪地说,短短15个月,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若干年前,电信交换机靠国外引进,单个产品一个用户的价格就是200多美元,后来国家加大投资,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最终将价格降到30多元人民币,被称为经典的“硬件保卫战”。而联创产品的问世,其影响可等同于那场“硬件保卫战”,也必将打破国外产品高价主宰市场的格局,使各大运营商在这一系统的投资成本降至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为什么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百来号人的团队,能在15个月内完成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开发?因为,这个团队掌握着10多个专项技术,有着一股激情在燃烧,有着一份共同的信念在驱使。100多名技术人员冲锋在第一线,铸造了迎难而上的“亮剑”精神。 梁斌说,下一步我们要书写一个“神话”——要在1个月内完成6个城市系统产品的实施。对此,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信心百倍。在联创,类似的团队还有10来个,个个都能打硬仗。这已形成了联创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将联创带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