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谈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21:10 新华网

  中央电话台《小崔会客》栏目3月4播出“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谈新农村建设”,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各位朋友好,欢迎收看我们的节目。今天走进我们演播室的客人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让我们欢迎他。(掌声起)请坐。听说我要采访你,我所有的朋友都为我捏一把汗。

  周铁农:听说接受你的采访,我所有的朋友也都为我捏一把汗。(掌声起)

  主持人:您这样说好,您这样说我觉得我就特别放心了,首先咱们消除了彼此间的神秘,可能谈话就好进行了。

  周铁农:我们经常看你去采访别的人,但是你很少看我接受别人的采访,所以要说神秘的话,我对你来说还稍微神秘一点,你对我来说已经不神秘了。(掌声)

  主持人:现在我特别放松,我就想跟您聊家常,我就想问问您那个名字是谁起的?周铁农。

  周铁农:名字肯定是老人起的,或者是父亲,或者是母亲,但是我这个名字起得稍微有点特殊,是我外祖父给起的。

  主持人:它有什么含义吗周铁农?

  周铁农:含义嘛,当时我生在1938年,那个时候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重农轻商,就是以农为本,所以他可能是希望我将来能够和农业有点关系吧,做个农民。

  主持人:觉得这是最踏实的职业是吧?

  周铁农:觉得那个时候如果家里头没有点田,在农村没有个根的话,不管干什么都是没有根基的觉得,好像有这么个想法吧。

  主持人:其实我这个名字跟您有点相似,您可能没听出来。

  周铁农:要从本和源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你这个元我体会是本源的意思。

  主持人:不是,因为我这名字改了,我刚出生的时候是我姥姥给我起的名字,我姥姥是农村的,她给我起名字叫崔满仓,但是那个时候我父亲已经是军人了,他非觉得这个名字土,您觉得土吗这名字?

  周铁农:其实满仓这个名字当时叫满仓的人可能很多,我们小说里头叫满仓的人很多,现在我想咱们现在这个农民再起名不会叫满仓了,满仓不是个好事儿,不满仓才说明粮食都销售出去了。(掌声)

  主持人:他们怎么跟您说的今天来,是说要接受我的采访是吗?

  周铁农:说是这样说的,说是中央台要做一个节目,特别是打了崔永元的旗号,所以我就来了。

  主持人:他们可能传达错了,实际上我们今天请您来不是接受我的采访,刚才前面那些就是随便聊聊天,是让您在这个演播室进行采访。

  周铁农:那这个意思我可能理会错了,要早知道这样的话我可能就不来了,我更紧张了。

  主持人:我不知道在您的工作生涯中有没有过做主持人的这个经历?

  周铁农: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报幕员,和现在的主持人有点共同之处。

  主持人:今天为什么要让您来主持呢?因为今天谈的是建设新农村,农业的问题,这个我除了以前叫过崔满仓,其它没有任何的经验,但是大家都知道您在这方面经验特别多,因为即使做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后,也是经常到农村去考察,去调研,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周铁农:到农村去的次数倒是不少,去的地方也不少。

  主持人:您有过统计吗?比如一年去多少次?

  周铁农:大概十来次,十来次当中,我想差不多有将近一半吧是到农村。

  主持人:有一个地方叫河北义县柴场村,你去过吗?

  周铁农:去过。

  主持人:那是哪年?

  周铁农:1998年的5月份,就是我刚当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后的两个多月。

  主持人:为什么会对这一次的印象那么深呢?能记住,连月都能记住?

  周铁农:当时我们是到河北和山西两个省去考察农科教结合的情况,重点是放在教育上,在途中有人跟我介绍,说有一个义县的柴场村,他通过掌握科学技术,和发展教育,使农民的收入一下子从500多块钱增加到1500多块钱,我知道这个农村人均纯收入能够增加一百块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在一年之内增加一千块钱,在我看来不太可能,我是将信将疑,所以我就提出来,我是将一军,我说我去看看行吗,他说可以,我就去了。

  主持人:您还有印象,当时那个村子是什么样,您看到?

  周铁农:尽管那一年农民的人均收入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在当时和全国的农村比起来,它基础设施比较差,比如道路什么都比较差,包括农民的住房,家里面的环境,当时在农村里面是属于中等偏下一点这样一个情况。

  主持人:这是当时给您留的感觉,留的印象。现在我请您看一看六年以后,这个柴场村变成什么样子了。

  周铁农:那太好了,我正想去看一看。

  (播放短片)

  主持人:今天到我们演播室接受采访的三位客人就来自河北义县柴场村,他们的名字叫赵田、李才、梁建国,欢迎他们。(掌声起、音乐起)

  周铁农:赵书记您好。

  赵田:你好。

  主持人:请坐。赵田先生是吧?李才先生,梁建国先生。赵田先生,您跟全国政协副主席坐在一个沙发上,什么感觉?

  赵田:很自豪,很高兴。

  主持人:当时周铁农先生到你们那儿去视察的时候,考察的时候,您在村里做什么?

  赵田:我在村里面当支部书记。

  主持人:村里的支部书记,您见到他了吗?

  赵田:见到了,他到我家里去。因为他去得突然,我也没什么准备,因为我要知道他去,我把那儿好好搞一下,我也没有搞一下卫生。

  主持人:他就是没通知,突然造访。

  赵田:突然去了。

  主持人:证明我们确实有这样的干部,因为其实民间流传,都说每一个领导视察的时候,底下早多做好接待和准备工作了。您采用的是突然袭击的方式。

  周铁农:也不能算突然袭击吧,就是随便看看,因为他们对我也不防备,因为我那时候就是在政协,不涉及到比如说他支部书记能不能继续当下去,都跟他没关系。(笑声)

  主持人:周主席说了,当时你们从500人均收入500,一年就干到了1500,是这么回事吗?

  赵田:是这么回事。

  主持人:现在到什么程度了?

  赵田:现在3500。

  主持人:六年了是吧,六年了,从五百到三千五。三千五是个什么水平在农村?

  周铁农:三千五现在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主持人:就是因为种刚才我们看到的大棚里的那些树苗是吧?

  赵田:对。

  主持人:我也了解了这个情况,是从96年开始的,而在96年之前全是种粮食,都种什么?

  赵田:我们那个地方是属于北方,割了小麦种玉米,刨了玉米种小麦,就是单一的就是种粮食,周主席去的时候这些都看到了,典型的山区村。

  主持人:你提醒我了,我怎么问起来没完了,现在他们上来,主持人的工作应该交给您了。我现在可以坐在这儿好好听了,可能需要我完成的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我们的采访就是按照习惯,一见面大家要先互送礼物,要送见面礼,周先生,您给他们准备了什么礼品?

  周铁农:我带了一套书,因为这个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他们就是靠掌握科学技术来致富的,所以我送一套书给他们,希望他们继续在科学技术这方面能够学到一些先进的技术。

  主持人:你们准备的是什么礼物?

  赵田:我们从周主席送给我们的书,查这些资料,把我们的苗木搞得很好,我们送他一棵苗。

  主持人:送他一棵苗是吧。好,交换礼物。(掌声起、音乐起)

  主持人:放在这儿。您请坐。这是什么苗?

  赵田:长青,一年四季这么绿,在零下30多度都不死。

  主持人:这个能长多大?

  赵田:它能长五米高,冬天还开花、结果。

  主持人:您家里没有这个吧?

  周铁农:没有。

  主持人:您看,当主持人比当政协副主席好多了。

  周铁农:不是,我们俩都送了,就没你什么事儿这不好。

  主持人:因为我不适用它。周先生,您看是不是您能完成这个采访,我也想看看您每次下去调查、调研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

  周铁农:我也快到八年没有再到柴场村去了,既然你们几位来了,我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再了解了解情况。

  周铁农:我想问问李才同志,当初我去的时候,你那时候还是小打小闹地搞苗木,现在听说你已经办了苗木公司了。

  李才:对。

  周铁农:你是怎么样从一个村的苗木种植,然后走上苗木的市场经营的这样一条道路的?

  李才:我开始就是说在86年以前我开始是倒苗的,

  主持人:您说是倒苗的。

  李才:倒就是说跟别人买。

  周铁农:他买别人的苗,然后再卖给别人。

  主持人:倒买倒卖。

  李才:二道贩子。

  主持人:那时候村里人还都忙活种地呢,您怎么就对种地不感兴趣了呢?

  李才:光靠地不行,

  主持人:光靠地为什么不行?您那时候有多少地?

  李才:那时候我全家才五亩地,

  主持人:能打多少粮食?

  李才:刚刚够吃。

  主持人:每年的粮食种下来也都吃完了,那是不行,

  李才:经济在这上头逼得,也是家里困难,逼得。走出来,正好赶上国家形势也好了,发展经济,钻了这个空子了。

  主持人:赶上这个时候了。

  李才:对。就跟今天似的,今天我见到你是一样,我只是在电视上看,今天看真是帅,真是好看。(掌声起)

  主持人:您看这是做主持人的好处,老有人莫名其妙地夸你。您是不是还有接着问题要问他?

  周铁农:我问建国同志,我听说你是干了很多事儿,最后还是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这个过程当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梁建国:对,当时我上学我是75年毕业,75年毕业以后,我回到我们家,我还是这么点地,还是这么个人,刚才老李说了,只能种粮食,解决温饱问题,能吃饱肚子,兜子里还是没钱,我就琢磨怎么想法脱贫,所以我努力,加强学习,你看我上新华书店,我干什么,回来买书,关于农村科技的,包括病虫害防治,庄稼病虫害防治,什么土肥,合理施肥。

  主持人:这次您不用买了,这次周主席送您那么一大摞。

  梁建国:这我还得继续加强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就跟不上形势了。

  主持人:发展苗木之前试没试过别的?比如养猪,养羊,养狗,养狮子?

  梁建国:我都搞过,包括养蜂,

  主持人:养蜂为什么没成?

  梁建国:天气一旱,花都旱坏了,植被都旱坏了,所以说

蜂蜜产下来也就没有。

  主持人:您除了养蜂还试过什么?

  梁建国:养猪,都养过,养老母猪想换钱,想换钱,开始我养老母猪,老母猪挺贵,结果弄小猪下来以后,开始还行,后来也不行了,后来以后不行了,小猪没法要,干什么我也不养猪了,我不敢养猪了。

  主持人:您在下面考察的时候知道有很多养猪大户,在农村养猪的特别多,为什么他这个不行?

  周铁农:养猪应该说利润还是不错的,但是风险也很大,就涉及到市场的情况,涉及到病害等等这样一些,

  梁建国:因为我规模也小,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也没有经济效益,后来才摸索出来。

  主持人:刚才说了养蜂,养猪,还试过什么?

  梁建国:基本上大项就是这个,下来以后我研究苗子了,我不再研究养殖了。

  主持人:试完那两个已经是这个岁数了,然后就开始试养树苗了是吧?

  梁建国:开始养树苗。

  主持人:您是以后看到李才先生富了,然后你才开始搞的是吗?

  梁建国:对,我是紧追,追上的还是第二,我们村抓钱的我就紧往前奔,哪个挣钱我就搞哪个。

  主持人:是不是村里好多人都是看到你致富以后,才开始跟上来的?

  李才:我可以说全是。

  主持人:全都是,村里人全都是?

  李才:不但是我们这个村,而且把我们那一个乡,一道沟都给带起来了,

  主持人:您怎么看这个情况,我听着挺害怕的,因为一个人成功了,所以全村全乡都跟着来了,如果他失败了,现在还种地呢?

  周铁农:他失败了当然别人也就不会跟着他,就会有另外的人也许还成功。

  主持人:赵田以前做支书,就是在村子里大规模推广苗木的时候有没有阻碍,老人们愿意不愿意?

  赵田:你看我头发都白了,这是当时搞的,很难,我们搞这个的时候,我们让大家看到,你看老示范户,我们梁建国,我们老百姓都称呼他土专家,我利用的示范户,利用土专家,在全村启动的时间,我说真的,说老百姓话,做的“别字”,有一个叫杜春启的,他70多了,他儿子40多岁,我们一讲课,领着他们一参观,他们的苗子挺好,这一亩地挣多少钱,比种粮食要强十倍,他儿子回去把小麦苗子,这么高的,拿牛一耕,他父亲在地头上给他儿子跪下,儿子,咱们今年还要饭吃吧,咱们没粮食吃了,这老头给他儿子跪下,说咱们还活得了吗,我们给老头反复做工作,没问题。

  主持人:周先生您看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为您去过的农村挺多,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一个叫怎么说呢,叫观念的转变,好像是个挺难的事儿。

  周铁农:所以这三个人,我觉得是反映了农村建设当中三种都非常需要的这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是。

  主持人:一个是带头人,一个是能人。

  周铁农:一个是带头人,就是他责任感非常强,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想要把这个村把它带富了,就想了很多办法,他实际上在科教兴村,引进河北农大的技术之前,也想了很多别的办法,最后他认了这条路,就是老琢磨这个事情,第二种像李才这样的人,他是属于不墨守成规,观念比较新,脑子比较活的这种人,他不安于现状,总是要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

  主持人:您去过的农村,像李才这样的人多吗?

  周铁农:不多,农民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要看别人做,而且做成了,他才肯去做,自己去闯,去试的,这种人是少数,是很少数,所以像李才这种人也不多。像老梁这种人,他比较多,他就是善于学习,肯于学习,学到了就认真地很脚踏实地地在那儿去实践,我觉得这种人是比较多。

  主持人:也了不起。

  周铁农:也很了不起,而且我觉得这个是大多数农民,如果能够做到像老梁这样,看到人家做对了,我就很好地去学习,我就在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发展,这个农村我觉得就这么就富起来了。

  主持人:那些比较贫穷的农村怎么办呢?现在就等着出这么三个人?

  周铁农:这个就是不光是这个村里要出,比如现在我们不是像北京市现在在大学生里面招聘村官吗,实际上就是招聘带头人,另外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很好地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掌握了现代的技术,掌握了现代经营的这样一些手段,使自己逐渐地富裕起来。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96年之前科技人员就没有下乡下到你们那儿吗?哪怕走迷了路正好走到你们那儿的?

  赵田:有,有过。我们从96年开始搞科技兴村,科技兴村当时由中国农协会孙秘书长他们去了以后,比如他启用的河北农大,我们河北农大的专家、老师,跟老百姓手把手地教老百姓技术,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磨盘柿,我们那个地方大小年,今年这样了,明年就没有,就是大小年。

  主持人:这大家都知道。

  赵田:所以这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在我们村子里面,从年岁大的90多岁,年轻的十几岁都懂得什么叫柿子,都知道大小年,就是不知道怎么办,就专家在我们村里把柿子的大小年去掉了。

  主持人:这个李才和梁建国不是挺能的吗,怎么这点事儿没琢磨出来呢?

  李才:这里有科技含量,没文化。

  主持人:大家能接受吗?

  赵田:能接受。

  主持人:那他们早干什么去了?

  赵田:我正想问问这事儿呢。(掌声起)

  赵田:我还接着说,这一部分人,比如说像老李、老梁他们,比如我们的土专家一听,是这么个道理,这明白,很简单的道理,老师一点拨明白了,这是一等人明白了,二等人、三等人还睡觉呢,他听不进去,听不进去,这个专家在我们那个地方怎么办呢?我们要搞这个农民培训,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给我们讲了课,我们有农学会的,有河北农大的,有县镇的领导十个人,前排、主席台上十个,台上坐了十个人,我们下面坐了六个学员。谁都不上火,我这当书记的上火。

  主持人:他们为什么不去呢?

  赵田:这个村民思想当中不认识。

  主持人:我站在他们角度想一想,是不是96年以前他们受过骗?

  赵田:没有,因为他爷爷告诉他爸爸,他爸爸告诉他,柿子就是大小年,没有说年年丰收的,这是这么说的。(掌声起、音乐起)你看我主席台上十个人,下面六个人,我就这么待着,闷了半天我想了一个什么词儿,我说明天咱们还上课,谁坐在这个学校里面来,我给你15块钱的工资,当时96年,我们村一个劳动就是15块钱,就是一个大工工钱给他,谁坐到这儿来,你哪怕闷在这儿睡觉都行,只要不说话就行,听老师讲,我给你15块钱,我这个教室里面装60人,那一天就满了。(笑声)他来挣15块钱来了。

  主持人:这说明是对的,这说明农业科技普及也分大小年。

  赵田:我这教室里面,我这几个村干部赶快找凳子,挤挤,把理论课讲完了以后,讲了四个小时,这老师这么讲,老百姓连连点头,是这么回事。

  主持人:听得进去。

  赵田:听得进去。下午,上树下开始操作,这个应该剪那个不用剪,有一个老百姓,有一个姓徐的徐文富,说有一个粗树,说给你把这个树应该先落一下头,把头先落了,这个人抱着树,谁敢上树,谁敢上树砸你们谁,不让你们搞。然后我们又找别的一户,找另外一户,找谁呢?一个姓周的叫周德才,上他们家有一棵树,这么粗,我们都问专家,说这棵树你看长多少,他说长三百斤,我们说长不了三百斤呢?专家说了,我赔你,我拿我的工资赔你,这么着这一家才让他剪,枝直剪,老百姓挺心疼,长柿子,等着长叶子吧,还长柿子,这就是我们当时。

  主持人:您告诉我那棵树长了三百斤没有?

  赵田:长了四百斤,那天专家便宜了,没赔钱。(掌声起、音乐)像我们学员现在在外边给外村剪枝,一天40块钱的工资,还得给盒烟,管两顿饭,还得小酒喝着。所以我们现在这门技术也挣了钱。

  主持人:周先生,这个问题得问您,他们回答不了,他说我还想问呢,为什么这么多年科技人员就没到他们那儿去?

  周铁农:这个吧,咱们科学技术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多年来科技工作的一个方针,但是始终没有很好地做起来,没有很好做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人去认真地去组织这个事,号召,一般的号召比较多,但是实实在在去组织这件事情的不多,所以我在这一点上,我很赞赏咱们农学会的做法,就是他通过科教兴村的这样一个活动,他就是把一批专家组织起来,就一对一地到一个村里面去,帮助这个村规划它的产业,然后指导农民学好、掌握这个实用的技术,造成农民的增收,农业生产能够增产。

  主持人:农学会有经验,赵书记有办法,就把这个普及开了。(音乐起)其实送科技下乡是一件很好的事儿,农业专家应该多去,我们这次这个系列节目也做了一个创新,我们送了一批EMBA下乡,

  主持人:让我们欢迎她。有请。(掌声、音乐起)

  主持人:这次我们安排你的工作是体验者,就是让你到他们村里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剪枝,你做到了吗?

  李佩玉:同吃同住做到了,但是没有同剪枝。

  主持人:我们看看李女士在柴场村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短片)

  主持人:是不是听说你要去,乡亲们都躲到山上去了?好像是任务完成得不是特别顺利。

  李佩玉:刚开始去的两三家不顺利,后来好像还行,

  主持人:你是不是能给我们汇报一下你完成的成果。

  李佩玉:我首先拍回来一张照片,就是现在这张照片。(音乐起)这个实际上是一个第二天我们在村里面的小学里面见到的一位女教师,我当时第一眼见到,我觉得她就是一个孩子,我没好意思问她的年龄,但是我觉得她就是可能不会超过20岁吧,一个小姑娘,她说她是代课老师,因为本身教师,村子里两个教师,她姐姐生小孩了,所以她来代课,我们去这个学校的时候,两间教室,一间是一年级,一间是二年级,两个教室,一边是上数学,一边上语文,这个小姑娘就是一会儿进这屋跟孩子们布置布置数学作业,说你们写,一会儿到这边来布置布置语文作业。

  主持人:你没想到学校是这样吧?

  李佩玉:我想到了,因为原来这个学校,我觉得从硬件来讲我想到了,但是我们跟这个女孩子聊的时候,我们感触挺深的,因为这两天在这个村子里,我们就感觉年轻人特少,所以其实也是我这次考虑问题,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是鼓励年轻人,有知识的年轻人留在农村,做新农村的建设。

  主持人:或者是鼓励有文化的年轻人到农村去?

  李佩玉:对,但是你用什么机制让他们留在这儿,这恐怕不是村里能够解决的问题,可能应该是周主席这个层面或者是更高层面的政府管的。

  周铁农: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探索,都在摸索一些有效的机制,希望把人才留在农村,当然也希望城市里面有的人会到农村去,来和农民一起抓好农村的建设。这方面一方面要靠农村条件的自身的不断改善,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想还是要靠我们的政治上的优势,来鼓励,来动员一批有责任心的,有远大理想的这样一些年轻人去致力于农村的建设,

  主持人:人才下乡这件事儿您有信心吗?

  周铁农:有难度,但是我想是会做得到的。我觉得年轻人现在不愿意到农村去,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他到了农村以后,他的事业不会有很大的发展,他去了,他受了一些苦,结果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自己的这种价值。如果我们给青年人创造了这样一种机会,他到那儿去以后,确实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我觉得这种成就感现在可能是吸引年轻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主持人:就是我们要让年轻人到农村去,就是最好把他们鼓动成像城里人去吃农家乐,有那么大的兴趣,这就好办了。李女士完成的第二个任务是什么?

  李佩玉:第二个任务是带回一些物件回来,我带回了一些书,实际上我这些书是从梁建国先生家里面翻出来的,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我是挑了,我特别注意看他的学习笔记,我一看比我上学时候做的笔记还仔细呢。还有他从1984年开始的关于果树栽培的树,一直到2005年,什么园林的,包括养鸡,养蜂,没有停过,所以我觉得对于城里来讲,对于工商界来讲,大家要终生学习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我确实觉得挺意外的,在我们这一个山村,我们这一位朴实的农民,他学习的那种意识这么强烈,而且一直支撑了他十多年在学习,我觉得很意外,所以我把这个东西带回来了。这是两个任务。第三个就是做一个调查,

  主持人:他们倾向于什么呢?

  李佩玉:我走了13户农家,他们一共这个村是三百户,我走了13户,有效问卷大约是11户吧。倾向于所有的人,也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所有的户回答的第一要选择的都是建学校。

  主持人:11份问卷都是?

  李佩玉:全部都是,第一选择都是建学校,第二选择,有的人就说没得可说,但是有八户是说修公路,但是也有一户说给哪儿也不能给村委会。(笑声)

  主持人:我觉得从您的调查里已经意识到,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个教育的重要了,教育对发展的重要了,是吧,还有您这个问卷会不会对人有误导,人家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有人大把大把给钱呢。

  李佩玉:但是我问之前,我说假如, (笑声)

  主持人:问了半天了,咱们让现场的观众朋友也发表发表高见,你们有什么问题愿意问我们台上的任何一位朋友,都可以。好不好?(音乐起)

  观众:我这里提出一条建议,就是农村农民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专家、技术人员驻村来进行具体的指导,制定规划,科学地发展。包括我们在座的大学生,都应该到农村去进行一些锻炼,去指导,或者是长期帮助农民建设。(掌声)

  主持人:哪位是大学生?给那个穿绿衣服的姑娘。哪个学校的?

  观众:是中央财经大学的。

  主持人:学什么专业的?

  观众:学市场营销。

  主持人:愿意去农村吗?

  观众:我是今天早上和我的同学刚报名参加北京市的村党支部书记的助理,刚报完名,把表交到就业指导中心。(掌声起)

  主持人:现在在你们同学中,有你这样想法的人多不多呢?

  观众:在我们中央财大有一个社团就叫星火农村发展促进会,我们这里面聚集了应该能有,我们这个会可能现在有80多个人吧,其中大部分我觉得应该是来自农村的,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我们定期都组织去农村下乡支农,我觉得有这样想法的人不能说非常多,还是有一些的。

  主持人:这真是个好消息。(掌声、音乐起)

  主持人:周主席,我干了十年主持人,我觉得今天使我挺难忘的,因为我第一次和一个这么高的官员坐在一起,而且我看到您跟那些农民朋友谈话,他们在您面前一点都不拘束,你们聊得特别好,实际上我借着那位朋友的话说,你说建设新农村,是不是这也是一个步骤,就是我们那些有职有权的官员,也能深入到最基层,能跟那些普通的农民去交流,让他们能听到最上面的声音,能给那些农民兄弟办点实事儿,您觉得是这样吗?

  周铁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不单单是农村自己的事情,也不单纯是抓农业工作的这些部门的事情,也不单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事情,我想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的一件事情。如果每一个人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一点点贡献,做一点点事情,我们的农民就会早一天感到不那么寂寞。

  主持人:好。感谢大家收看我们的节目,明天再见。

  来源:

中央电视台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