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困境破局之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09:39 南方日报 | |||||||||
京华瞭望 迅之 28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一份秘密协议,率先“大包干”,农村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世界瞩目着当时的中国。28年后,历经改革跌宕的中国农村迎来了新世
这一次两会,由此将注定被写进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对比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去年两会作出的惠农承诺,件件有了安排。“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年间,政府从每项实事做起,从每个细节做起,务实的作风所带来的恰是转轨的机遇。从全面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迎来了千年以降的新局面,成熟的农业文明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这一切,源于中国的改革已经行进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赢得了改革所带来的利好成绩,也遭遇了社会矛盾多发期。民生难题日益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对这一系列问题,国人在忧虑,政府在思考,社会在积极寻求对策。改革愈是艰难,决心愈是坚定,深化改革才是抉择后的正解:一是坚持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二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迷局。 城乡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又是迷局之下的困局。拉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之路上遭遇的曲折昭示我们,只顾城市和某些阶层的现代化必然引发种种社会危机。在这个利益矛盾和摩擦加剧的时代,中国要想规避“拉美现象”,惟有痛下决心,实行全面的现代化,以达共同富裕。而对于正在孜孜以求改革新局面的中国来说,所寻找的破局之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无法想象,将9亿农民置于现代化进程之外的现代化还是否是真正的现代化。我们常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城市化,然而,一个经济贫困、文化虚弱、教育匮乏的农村又怎么能够与城市接轨呢?那样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必然是危机的加剧,而非城乡的共荣。 2006年的全国两会,它所带来的转变,将不仅是农村的,更是全局的。温总理明确提出,各地方、各部门必须在经济工作思路和重点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建设资金要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全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从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成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第一重点,或许意味着数十年来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自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便由农村转向城市,从那时起,中国农业便走上了为工业服务的格局。如今,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已然到来,发展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再度成为工作重心,此番深意,洞察时局,必然启迪深远。 重心的转变需要政策的落地。但是,仅仅局限于农业和农村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而在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大的政策导向。在全局性的发展观、发展模式和宏观政策相应调整之际,农业和农村领域推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也应与之相适应,一句话:农村改革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综合改革。 今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过渡期将基本结束。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做好各项应对工作的紧迫感。于中国农村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对得当,WTO亦可为我所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将后发劣势一变为后发优势。 对外经济和城市经济的活跃,也必然辐射到农村,以期更快地打破城乡二元格局。这一格局,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格局,也在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格局。对于一向敢为天下先、城市经济活跃、对外开放理念深入人心的广东来说,在这新的改革行进中,理应再为先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市场经济之下的新路径。 一个健康的改革必然是全体国民均共享成果的改革。当数以亿万计的农民和市民一起,在改革中生活幸福,发展迅速,为改革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改革也将就此驶入现代文明的新车道。而在整个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其所呈现出来的欣欣向荣,又将令世界怎样为之一振?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