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设新农村要谨防惠农资金“农转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1:44 新华网 | |||||||||
(代表委员议政录)建设新农村要谨防惠农资金“农转非”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王欲鸣、王丽)争取支农项目资金时苦苦哀求,争取到资金后就去盖楼房、修广场、装路灯、建学校,甚至有人利用这些钱“帮”了亲属或干脆揣进自己腰包。两会上,人大代表们对时下支农资金“农转非”现象心存担忧。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说,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惠农政策,每年都要投入大量支农资金,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常常使用不正当手段,使支农资金偏离了支农方向。其手段,一是编造假项目套取上级支农专项资金,或是把支农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二是被地方“长官意志”随便“统筹”,建办公楼、招待所、娱乐场所等非农项目;三是雁过拔毛,资金从上到下层层截留。结果是,支农资金到了农民手里已经成了“毛毛雨”,有的甚至只有10%。 “十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还将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预计今年就要新增百亿元支农资金,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国家支农资金就难保不出现流失。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杜古说,为了防止支农资金“农转非”,应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社会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审计和监督,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报账和公示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实行专款专用,安全运行,提高各项涉农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效益,对于违法违规操作项目和挤占、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做到支农专项资金流向哪里,监督的关口就移向哪里。(完)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