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寄居老人要过三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3:17 中国新闻周刊

  寄居老人要过三关

  老人、子女、社区,无论由谁开始,必须有人来启动这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

  ★ 本刊记者/曹红蓓

  年老者的迁移和寄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可能太顺利。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老年心理学专家、教授杜鹏认为,寄居老人要通过三关的考验,才能在新的土壤里继续悠然生长:新的人际网络的建立、子女相处及空间环境适应。

  在杜鹏看来,当一个老人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地理迁移,不管是迁移到国内其他城市、迁移到国外,还是仅仅从一个城市中的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只要是离开了原来的老街坊,都应被视为一个老人重新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建立新的有效的人际网络,否则老人的活力将迅速地不可避免地枯萎,从而使他们的新生活变得无法忍受。

  同时,由于寄居在子女家里,当老人和子女的交往方式变得频繁而密切,老人将被迫立刻投入到原先可能还若即若离的现代化过程中。在传统上,父母的权威来自于对家庭财产的控制。当老家的土地、房屋等财产的价值下降,而父母的城市生活只能依赖于子女的时候,传统权威的物质基础就遭到瓦解。父母们常常绝望地发现,一些他们过去十分珍视的东西和财产,在孩子眼中一钱不值。瓦解了传统权威又寄居于孩子家中的父母,虽然可能是由子女的邀请而前往,却也难免落到处处看子女眼色行事的地步。

  杜鹏认为,既然老人的迁移注定是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此时老人、子女、社区,无论是谁先开始,必须有人来启动这一过程。在这方面,刘茹化老人是个典范。她是一个走到哪儿,就把朋友培养到哪儿的老太太。她的杀手锏是“太极外交”。每到一个新地方,她都靠精湛的太极拳和剑,首先吸引了一干热衷于太极健身的老年朋友,并赢得尊重。她最喜欢和同样跟随子女来到社区的外地老人相处,但也并不排斥和本地居民搞好关系。“孩子没时间,我就替他们做做公关。”因此,刘大妈不仅在居民里朋友多,和社区服务机构、保安、物业等都相处得很好。无论是美国、北京还是天津,她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会热切地招呼她“回来啦!”

  这些年,寄居老人的子女对父母重新社会化的启动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天通苑的业主们给父母做同乡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的子女鼓励父母去参加社区活动,给他们买公园和博物馆的年票,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都可能引发这种启动。

  海淀区富润家园的居民委员会书记陈桂英告诉本刊,因为社区登记的居民中在职人员多,老年人少,使得习惯从老年开始工作的她们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后来发现其实小区中的外地老年人很多,就充满信心地组织起老年协会,建立了合唱、舞蹈、太极拳、

乒乓球、书画、编织等多个兴趣小组,100多个老人参加,很多外来老人成了活动骨干。一个个兴趣小组,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个老年人谈心的集体,新的人际网络也由此建立。

  在寄居老人现代化的问题上,杜鹏指出,除了个别情况,老人传统权威的丧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的想法,孩子们往往没有顾及到,这就会加重老人的失落感。“孩子们即使是自己有道理,也不要颐指气使,要知道,老人很敏感。”

  至于环境的适应,老人自身对新鲜事物有追求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这需要一种必备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较低的父母较难做到。

  杜鹏介绍,大城市中出现的寄居老人,算是异地养老的一种。旧说:“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这些人中日后有多少会真正留下来还说不定,但无论他们在异乡的城市里呆多久,他们精神的自由和幸福的权利都值得人们关注。★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