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战略篇:四大战略辟出发展新路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5:15 新华网 | |||||||||
本刊记者 孙爱东 张涛 赵东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怎样运筹部署战略,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向未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的高度,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新路径。
自主创新战略,吹响建设创新型国家号角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然而,在自主创新之路上,我们走得并不顺畅。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们主要通过大规模的引进技术和引进外国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我们国家越来越难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获得应有利益。比如,一双在我国生产的耐克鞋,我们只挣1美元,可是一经拥有品牌的耐克公司出售,就值上百美元。我们贴牌手机的专利费要占到售价的20%。用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资源,污染我们的空气与水,让别人挣了大钱。缺乏自主创新,没有知识产权,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市场换技术,我们换来了什么?“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与跨国公司合资生产轿车,可是20年过去了,核心技术人家一点都不转让。”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事实也在证实,由于长期不注重消化吸收,使得我国部分产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近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例如,宝钢建设是采取成套设备引进,但宝钢在引进之初就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队伍,一直在消化吸收中学习,整个工程建设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他们只用了短短23年时间,就已跃居国际钢铁业第一方阵,进入世界500强。 刚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同时,科技创新不是一项孤立的实践活动,它与经济环境、体制环境、文化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能力建设、环境完善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例如,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机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等措施将使科技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 面对自主创新的艰巨任务,我们充满信心。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是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我们国家走创新型道路的最大优势。 各地也开始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指出,“十一五”期间,天津将把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之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从历史上看,天津有过工业上的辉煌,是一个具有创造潜力的城市。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引领中国工业发展数十年,曾经创造过许多“中国第一”: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部电话、第一架照相机、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缝纫机等。在计划经济时期,天津的飞鸽牌自行车、海鸥牌手表、牡丹牌缝纫机曾是时尚“三大件”中的佼佼者。可以说,这些国产名牌老百姓耳熟能详。但是,不可否认,尽管天津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目前国外的技术、品牌占有绝对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大部分规模小,竞争力较弱,需要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如果说上一个十年,我们在利用外资上有了很大突破的话,那么在下一个十年,我们必须要在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方面有一个重大突破。第一,确立自主创新战略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二,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立以支柱产业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在津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支持自主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第三,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天津将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投入、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专利和科技成果资本化。发展风险投资业,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并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第四,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要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千方百计吸引领军人物和尖子人才,形成雄厚的人才资源。人才管理和使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要有效组织,合理集中,联合攻关,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改革开放“先锋”的广东省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其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指出,广东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争当自主创新的排头兵。首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其次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标准化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再次要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自主创新。鼓励原始性创新,加强集成性创新,完善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最后要强化区域与国际合作,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健康轨道 科学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可持续发展之路绝非坦途。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基础薄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这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21世纪的中国的发展要接受六大基本挑战: 一是人口三大高峰在未来的30年到40年将相继来临。二是能源和自然资源在这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利用。据了解,200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总贡献是4.4%,但消耗了全球31%的煤炭、25%的铝材和40%的水泥。这种高消耗使用资源的粗放方式,在未来二三十年还不可能一下子被遏制。三是生态环境状况在中国的整体恶化趋势还在继续。四是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五是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并且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根本问题。六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培育。 由我国多个部门编制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的自觉选择。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传出的消息称,2006年国土资源部将继续严把土地“闸门”,进一步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宣布,“十一五”期间,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由0.4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掌握主动权,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如何化解上亿条裤子换1架飞机的尴尬,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应对的问题。 贸易大国,并不等于是贸易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说,向贸易强国目标迈进,就是既要保持我国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指出,从更深层次来说,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涉及相关产业问题,而且涉及经济体制问题。必须积极、主动地改革国内现有的体制。从宏观角度来说,重点是改革现有的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以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从涉外体制本身来说,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和贸易便利化进程;二是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拓宽投资领域;三是围绕“走出去”建立与中资跨国经营相应的体制,并尽可能增加新体制的适应性。 广东省大力实施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省长黄华华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准备改进和完善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形成国际贸易新格局。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重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切实落实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提高粤港澳合作水平,进一步扎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各地发展不平衡,处理好地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指出,《建议》首次对东、中、西、东北这“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并首次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机制”,即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这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有关区域协调发展,《建议》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首次确立了“四个功能定位”:不同的区域要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的划分,适合开发的重点开发,必须保护的限制或禁止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让不同区域的人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这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二是首次指明了推进城镇化的道路。即不能走美国式的“地毯式”的城镇化道路,而要节约土地,走集约型的、紧凑型的城镇化道路,强调“城市群”的概念。 区域发展亮点之一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点开发和发展。这是从整个国家整体发展格局出发而打出的一张新牌。戴相龙市长告诉记者: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一个非常好的名片,已初步形成很强的“磁场效应”。我现在已经养成一个习惯,无论是到国外出访,会见中外来宾,还是参加各种会议,我都借一切机会推介滨海新区。因为,今后的竞争不只是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而天津滨海新区是推动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共进的重要战略支点。(半月谈)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