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评:“钱途”和“前途” 政府兼而顾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9:25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 题:“钱途”“前途”政府兼而顾之 中新社记者周兆军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有教无类。”即使是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也成为他的弟子。两千多年后,中国总理温家宝郑重承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本届中国政府体察民情,惠及“三农”的善政先后出台,让几亿农民“钱途”光明。然而,信奉“耕读传家”古训的中国农民,历来把子女教育视为头等大事。随着实行了二十年的“收费义务教育”接近历史终点,农村孩子看到了“前途”。 曾几何时,“学费贵”横亘在千万个农村孩子面前,成为阻碍他们改变命运的“拦路虎”;曾几何时,“择校难”成为压在千万个贫困家庭心头“永远的痛”,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可望难及。 义务教育的本义即是免费教育。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制度,百年前在华夏大地萌芽,在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历经曲折,今天终于回归其应有之义。 诚如温总理所言,免除学杂费,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学者说,这也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拐点。此举不仅是对农村孩子的扶危救困,实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才是最终目的。 毋庸讳言的是,未来义务教育的免费之路仍有坎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先天不足,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种种问题,彻底解决非一日之功。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固然是治本之策,但相关机制的建立、责任的明确亦不可少。 一百年前,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的理想,在积贫积弱的当时中国只能是空中楼阁。一百年后,中国有财力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义务教育不再仅是家长的义务,政府果断地承担起应尽职责。 “善政不如善教。”有了政府的财力支持,农村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终于找到了落脚点。完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