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所长:转基因前景乐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20:17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 题:转基因前景乐观——访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所长黄大昉 中新社记者 文永毅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转基因农作物将更安全,中国民众应该更积极、理性地看
经历了口蹄疫与禽流感等疫情的“洗礼”,中国人开始密切关注食品安全。大陆媒体的频繁“曝光”增加了普罗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质疑——就像采访当日窗外的淡黄色沙尘,虽然没有恶化到“沙尘暴”的地步,但仍潜在着对人体不确定的危害。 “一个事实是不容质疑的,转基因技术确实能推动生产发展。”黄委员介绍说,转基因抗虫棉目前已占到中国棉产量的七成,给农民带来利润超过一百五十亿元人民币,减少使用农药二十万吨。“好的技术是不怕争议的,转基因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效益明显。” 同时,他也强调,转基因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对人体的影响仍需持续监测、研究。“不过,截至目前,大量实验结果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举例说,自一九九四年投入市场后,美国目前流通着逾三千种转基因食品,但没有产生不良现象。” 对于舆论担忧转基因可能具有潜在危害,黄大昉表示理解,但他认为这不应该成为限制该技术发展的理由,“支持发展与防范问题双管齐下,才是对待科学的态度。不能说因为新技术可能有害就必须研究一百年后再发展。” 黄委员说,一般民众对新技术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应该保持积极、理性的态度;科学家有责任宣传科学知识,把新科技的原理与利弊告诉大家;政府则需要加强管理并起到引导作用。“‘十一五’规划草案已经把转基因农作物育种提高到与航天技术同等重要的科研地位,这说明中央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是支持的。” 谈到转基因技术的未来,黄大昉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食物质量、营养的要求也将更高,转基因技术将是实现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用他的话说,“转基因食品取代抗病疫苗乃至药品并非天方夜谭”。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