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等谈自主创新:上海先行一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11:1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上海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厉无畏 中国科学院副书记方新:
自主创新需要宽容的社会氛围 特约记者 罗绮萍 北京报道 “十一五”规划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加快科技发展,更是我们国家处在新的历史发展点上,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的战略决策。恰逢其时,因缘际会,自主创新自然也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 而要谈自主创新,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是绕不过去的部门。 3月9日上午,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其时他正准备列席全国人大会议。此前的3月7日,我们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书记方新。 此外,记者还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上海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厉无畏。上海在创意产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厉无畏的另一职务是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 用制度保证创新 《21世纪》:“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之一是自主创新,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冠华:这个问题实际上要从几个方面来谈:首先,我们谈自主创新,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企业还缺乏进行创新的动力机制,或者说动力机制不足。我们企业的战略有偏差,研发投入只占营业额不到1%,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而如果没有企业对于创新的追求,国家的创新就不可能成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把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有效统一起来的办法,通过经济政策来影响技术政策,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来促进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也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关注。例如科技界要切实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在管理上,要解决科学技术的评价、奖励制度的改革。总之,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有全面深入的研究。 厉无畏:提出自主创新这个概念,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业务量很大,但产业附加值不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产业的革新跟不上,很多技术专利是人家的,我们要付专利费,只是给人家加工;再就是文化创意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或功能价值,二是观念价值。功能价值是由科技创新来促进的,观念价值是由人的感受和观念决定的。所以,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既要从科技方面来提高它的使用价值,也要通过文化创意来提高观念价值。所以,我们要加强科技力量,同样也要强调文化创意的力量。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科技上和世界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文化创意方面,相对来说差距不是很大,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文化。 方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13亿人口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它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即使是为了创造新的工作机会,解决新增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在持续高速发展20多年之后,在今后的15-20年仍必须保持超过7%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土地、水、矿产资源及能源、环境的约束使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而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即经济发展模式要从依靠资源驱动、要素驱动转向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要从模仿转向创新。 我的建议是,要对人才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更多关注。 科技部的举措 《21世纪》:科技部在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知道在这方面具体有什么举措? 徐冠华:我们要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支持,方向就是要给科学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让他们静下心来做科研,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在制定和将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包括增加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均事业费的投入,为研究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给研究所的所长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可以随时对一些新的发明、发现做出快速反应,所有这些我想不久就会落实。 还要营造好的学术气氛。鼓励科学家静下心来做好研究工作,同时要鼓励创新——鼓励成功,也宽容有可能的失败。在这样的学术气氛下,科学家才会有成果。我们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来把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繁荣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科研的市场竞争力及效益,引导科学家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另外,我们要严格的管理财务制度,要对财务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禁止如拿科技费提成等现象。 《21世纪》:“十一五”期间推出了很多科技专项,它们会有怎样的影响? 徐冠华:科技的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的目标,具体来说是为了在2020年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首先需要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大幅度提高战略领域的竞争力;同时,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也要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有效提供、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比如在健康、环境领域的重大专项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 《21世纪》:徐部长,有人提议取消院士制度,你怎么看? 徐冠华:院士制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发挥了很好的学术作用,要把院士制度取消,我想可能不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怎样更好地完善院士制度。 创新需要宽容的文化氛围 《21世纪》:可不可以量化地谈谈,创意产业在先进国家里占多少比例,我国的现状又是怎样? 厉无畏:在先进国家创意产业占12%的GDP。在我国,全国的情况我不清楚,上海是占7%多一点。上海比全国较为超前才7%,显示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就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比较好。 《21世纪》:创新需要人才,我们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有什么举措? 厉无畏:创意产业人才来源于几个方面,培养是一个方面,现在上海戏曲学院已经建立了一个创意学院,就是为了培养创意人才。其它的像应用技术学院,也有培养美学设计方面的。但我觉得,发现机制很重要,有很多人的创意天才没有被发现,但他确实具有这个天才,比如“超女”,实际上就是发现的,并不是专门学校培养出来的。现在争论很热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我看也是一个人才。我们应该去发现人才,中国有13亿人,创意人才应该还是不缺乏的,就看有没有机制去发现。 方新:我国现有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320多万,其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112万人,就总量而言,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相对数量不足,质量和结构都亟待提高。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少,更确切地说,专家不少大家少。许多中青年科学家在本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得很好,很深入,但在知识的博大精深、眼光的远见卓识、为人的道德风范上和老一代科学家相比确有差距。这固然同我们几十年来的教育、文化有关,但也确实需要加强教育、加强培养、加强修炼。修身正心,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搞科研同样如此。没有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难以成就学术大家。二是要充分用好现有人才,打破创新的神秘感,创新不只是科技精英的事情,人人可以创新,人人可以成才,人才工作真正做到家,就是要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使每个人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展才华。 《21世纪》:培养创意人才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伦敦、纽约,甚至在印度的班加罗尔,都有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巴黎等欧洲大城市,则有浓厚的艺术气氛,为创意产业提供养分。最重要的是,这些城市社会包容性较强,这方面中国有没有要改进的? 方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还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产生于适宜的文化氛围里,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仅仅是增加大量的科技人员,仅仅是投资于科技基础设施,而没有适宜科技发展、适宜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力不断涌现、创新活动自觉开展的文化,就不可能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成果。不能让思想冲破牢笼,创新就无从谈起,创造力就无法发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关键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在最近一次的宪法修改中,我们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重大的突破。但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还有不少问题,有大量工作要做。 厉无畏:应该有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一种宽容的态度,还要从非主流文化当中去发现,很多非主流文化中,会出现一些创意人才,这需要我们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 创意产业化上海先行一步 《21世纪》:有了人才和创意,还要考虑如何把其产业化,厉主任,你是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能否谈谈上海市在创意产业方面的情况? 厉无畏:从政府角度来说,我们要搭建一些平台,使得人才能够在这平台上去发挥。现在上海的一个做法是创意产业的集聚区,就是形成创意产业园区。 现在上海有四类产业集聚区:一是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形成的。比如,同济大学的一个强项是建筑,在同济大学周边就形成一个搞建筑设计的产业园区,它是一条龙服务,从规划、建筑到室内装潢,全部都有。再就是东华大学附近有一个时尚主流园区。在交通大学则是搞了一个硅谷软件园区。 二是依托于老工厂、仓库的改造,自然形成的。因为老工厂搬走了,这个房子没有用了,怎么办?艺术家们就重新设计、再改造,欧洲、美国都有这种模式。 三是政府特意打造的,就是由政府出资或推动一些企业建设,比如在张江搞了一个科技创意园区,它主要做网络游戏、动漫,跟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的,现在那里的网络游戏已经占全国的70%。 四是原来有一定的园区,后来经过适当的功能改善。比如在上海城隍庙附近原来有一个小商品市场,后来因为生意不是太好,就把它改造成一个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园区,很多人到那里设计些小玩意儿,可以直接进入小商品市场销售,它和小商品市场已经完全联系在一起了。 《21世纪》:“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有没有预算拨款扶持创意产业?如有,拨多少? 厉无畏:这具体是经济委员会在管。我们协会是去年刚刚开始工作,今年大约会有6000万元资金来支持创意园区的发展。上海还有文化发展基金,有上亿元可以用,有项目就可以去申请。另外,一些大企业也愿意出钱培育创意产业,比如上海宝钢便有一个文化发展基金。 上海还会搞一个版权交易中心,让创意可以变成货币。艺术家不是经营者,也往往经营不好,他们把创意和创作卖给经营者之后,产业化的进程会加快,社会上知道创意可以卖钱,便会更有动力去从事。 先把上海做起来,然后将经验传播出去,让全国都将创意产业搞起来。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