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幸福感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民众追求多元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1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张淼淼 齐湘辉) 北京出租车司机魏勇9年如一日接送一位老人就医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人们在震动和赞扬之余,难免也有些惊讶、怀疑:是什么力量使魏勇偶然一次的学雷锋,变成了9年的风雨无阻?

  “老人做肾透析的频率会越来越密,如果这个过程只是苦苦的坚持,那我一定没有勇气持续9年以至今后更长的时间。”魏勇对新华社记者说,自己和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早已
不仅是乘客和司机的关系,“接送老妈妈看病,眼看着她生命在延续,这个过程是快乐幸福的。”持续的幸福感是魏勇坚持下去的主要力量。幸福感是时下中国人关心的热点话题。人们最关注的是,在中国社会财富快速增加的同时,也有一些民众的幸福感没有成正比例上升。经济增长与幸福成长并没有完全形成对应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前不久发布的2006年社会形势蓝皮书透露,去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但这一比例比2004年的77%有所下降。报告认为,这“与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整个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有关系”。

  对于来自山西吕梁贫困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段丽卿来说,要增加全体中国民众的幸福感,首先还在于提高9亿农民的收入,“我不抽烟,但发现一些人抽中华牌香烟。我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一条中华牌香烟600元,相当于我们那里一个农民半年的收入!”

  许多城市民众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看得起病、上得起学,找得到一份工作,买得起一处房屋。

清华大学教授钱易代表感慨地说道,即使是研究生毕业,要找一份好工作并在北京定居下来也殊为不易。

  有钱有好工作,并不直接等同幸福。“所谓幸福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表示,“物质层面的幸福获得较易,精神层面的幸福获得较难,因此要获得精神层面的幸福更加神圣、更加持久、更加有力量。”

  一段时间来,中国一些地方偏重财富增长,而不太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和道德有所滑坡。

  全国人大代表、民营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认为,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这位温州的亿万富豪有时只吃5元钱的盒饭,但他一年的慈善捐赠就接近7000万元。在他看来,“回报曾经给过你支持和哺育的社会,尊重他人,就是幸福。”

  贫困乡村同样有着自己的幸福观。“我们那里有个村子,70%的村民没见过火车、飞机,但却都见过博士。”全国人大代表、甘肃会宁县第五中学副校长王锡武说,会宁是一个连天天把脸洗干净都属奢侈想法的地方,但却走出了200多名博士、2000多名硕士。“比谁家出的大学生多,这就是会宁县所有家庭最看重的幸福。”王锡武说。

  据报道,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不少地方政府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时,都把“幸福指数”纳入了

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民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已被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终极标准,这意味着“以人为本”正逐步成为政府的核心执政理念。(完)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