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将代表议案和委员提案全部公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0:37 南方新闻网 | |||||||||
□辛鸣(来源:南方周末) 今年的“两会”越来越公开、越来越透明了,不仅大幅增加了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会议的直播场次,还设立了“两会” 的新闻中心网页,及时刊载“两会”最新公告和信息。应该说这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欣喜之余,不妨把视野再放开一些,因为像这样的进步还可以向更多的方面拓展,比如说,能否将“两会”代表、委员所
尽管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也能把代表、委员们想说的话和要说的话报道个差不多,但毕竟不会,也不可能是全部代表、委员在“两会”中所思、所想、所言、所议的全部内容。更何况在实际的报道中,记者的镜头和话筒大多会聚焦于一些“明星”代表与委员,或知名学者,或党政官员,或公众人物。大多数的代表委员是居于幕后的,他们没有被采访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建议、议案与提案。更进一步,即使在会议讨论中,代表委员也是分为小组与界别的,不同小组与界别的代表、委员很难知道别的小组与界别代表、委员在说什么。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他们有权利了解他们选举和推选的代表、委员在“两会”上的表现,是否尽责。所以,公开“两会”代表和委员所提出的建议、议案和提案,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现代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我们现在也并不是刻意对代表、委员的建议、议案和提案进行保密,也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公开。比如,我们对于政协委员的提案就有“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的明确要求,对于人大代表的建议与议案更是从法律层面上给予高度的重视,明确提出国家机关妥善办结代表议案、建议,是法律刚性的要求。但其公开无论就形式、就内容还是就时效性与范围都有可改进之处。在通常的情况下,相关建议与提案的办理进度与结果,有关部门也往往只与建议人、提案人沟通,公众在媒体所能了解的大多也只是数量多少,或是经有关部门选择后的公开结果而不是全部。如果公民对于信息的掌握是短缺的、不清晰的和被选择过的,何来完整意义上的监督,更何来完整意义上的权利。此其一。 另一方面,公开建议、议案和提案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代表委员的责任感。作为代表和委员,能否下情上达、反映民生,能否仗义执言,为民请命,能否科学建言、理性维权是衡量其履职能力的重要标准。事实上,许多提案、议案,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我们的代表与委员不是专职身份,大多数的代表与委员都有着很繁忙的公职和事务。在不公开的情况下,不免会有代表与委员敷衍了事,虚与委蛇,身在会场心在别处。为公众所诟病的表态性发言和空话套话式、闭门造车式、拍脑袋想当然式的提案、议案等等就是这样产生的。而公开建议、议案和提案的内容,让公众了解,这本身就是对代表和委员一种无形的“监督”,如果你提交的建议、议案和提案不知所云、不切实际,即使别人不说,自己也会感到不好意思。这种舆论的压力和尊重权利的选择必将进一步增强代表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顾民生、想大局、议大事、献良策,提高建议、议案和提案的“含金量”,向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此其二。 第三,公开建议、议案和提案的内容,也是对思想财富的共享和再利用。从逻辑上讲,“两会”中的每一份建议、议案和提案都凝聚着代表委员们的心血。是他们在过去一年中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辛勤劳动的结晶。“两会”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很难把其中的价值充分发掘和运用。如果“两会”过后就被束之高阁,不仅是对代表委员们辛勤劳动的极不尊重,更是对社会政治和精神财富的极大浪费。公布出来后,让“两会”代表委员的所思所想与社会大众的所思所想相交流、相碰撞,不仅实现了思想的共享,群策群力或许更有利于方案的科学和问题的解决。 那么,怎么公开呢?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首先在“两会”结束之后,便责成人大和政协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将代表的建议、议案和委员的提案汇总整理,除个别需要依法保密的内容之外,全部原汁原味公开出版。第二步,在第二年“两会” 召开前夕,将上一年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建议、议案及其提案的答复与办理情况也全部公开出版或者在权威网站上公布。全国政协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比如,他们以《把握人民的意愿》为题,已经把历年的一些提案及复文分卷出版了,只是不是全部的提案。公布提案议案,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性工作,我们需要把这一工作当作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举措,负责任地落实好。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