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知青沉浮录专题 > 正文

明星王刚:有那一年垫底 我啥苦都不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0:24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易立静 发自北京

  王刚,1968年插队吉林延边。演员。

  要把王刚的职业说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曾经在电台播讲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创下3亿人收听的纪录;

  80年代末,他成了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连续3年主持春节联欢晚会,后来又先后主持《综艺大观》和《朋友》栏目;

  1996年,他出演《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珅;接着,他和成方圆担纲舞台音乐剧《音乐之声》,在北京舞台上也颇受欢迎;

  多年历练下来,昆曲,京剧,他是拿起来就唱;至于小品、话剧,更是早年在军区文工团里的看家活计。

  细数下来,这些靠声音和脸面吃饭的行当,王刚是十样干过八样。

  “严格讲,我是干什么的,我自己都不知道,主持人?我不是广播学院的。演员?我不是戏剧学院的。歌手?我也没在音乐学院学过。后来想了一下,这都是因为小时候的爱好和来自父母亲的耳濡目染。”

  王刚的父母都是普通机关干部,父亲喜欢京剧,没事哼唱两句,也教了他一些;母亲是单位业余文工团里的演员,上台演出时,小王刚必在台下观看。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些后来竟成了他一辈子打拼的事业。

  眼前的王刚不似屏幕上的妙语如珠,他眉头微皱,语速缓慢。三月初的北京还泛着寒意,从北京拥堵的车流中硬挤出来到达目的地,他额头竟然泛着微微的汗珠,坐下第一件事就是向服务员要烟灰缸,“抽根烟,歇一下再聊”。

  抱怨着北京的路况,王刚点燃了手中的烟。抽烟的习惯是下乡插队时养成的,“那时候,干完一天的活,累得什么似的,不抽烟,根本没法熬。”王刚一副往事不堪回首的语气。

  王刚是“老高二”,也就是俗称的“老三届”。当知青下乡的一年,在王刚的生命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你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

  “我下乡去了两个地方,第一次下乡是1968年11月2日。”王刚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

  当“把青春献给边疆”之类的豪言壮语已经侵入骨髓的时候,王刚和他的同学们唯恐自己去的地方“不够边疆”。于是,当得知长春四中最先出发的一批目的地是中苏边境线时,满腔热血的王刚着急地混迹于其中,倒了两次火车再坐上汽车,一天一夜后,到达了“吉林省延边市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公社上河大队”。

  当天晚上,欢迎会场上,王刚坐在了第一排,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中的他,学着当地农民卷了根烟叶子抽,但是,正在给这些毛孩子们讲话的大队干部恶狠狠的目光向他直射过来:“把烟掐了,你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王刚同学的一腔热情被这一句话全部泼灭,“我忽然觉得不是接受再教育,而是接受改造来了。”开完会后,王刚知道自己太幼稚,太理想化了。第二天,他决定离开这个“真正的边疆”,而且说走就走。

  回到长春后,他发动七十多个同学申请去离家最近的郊区下乡。合心公社于家大队王家楼生产队是他最后的选择,这个地方距离长春市“不坐电车,走着两三个小时就到了”。但是,就是这个省会边上的小村庄的生活,让王刚尝到了“现在的青年人难以想象的苦”。

  他在王家楼当了一年的青年农民。最苦的活是刨高粱茬和玉米茬。每人六条垄,没干过农活的学生们拿着镢头,蹲在地上一点点地刨着,一天下来满手血泡,“当时就觉着这垄怎么那么长啊,永远到不了头似的。”好多女孩子刨着刨着就哭了。

  当时有一支解放军拉练路过王家楼,在此稍作驻扎,看着他们持刀弄枪,军歌嘹亮,被高粱茬和玉米茬折磨得够呛的王刚羡慕坏了。

  日子在毫无变化与期盼中度过。1969年末的一天,父母来信要王刚回趟家,因为他们要去“五七干校”了,妹妹王静则要去吉林省军区文工团。一家四口人要分三个地方了,父母让王刚回去吃顿团圆饭。

  回城后,王刚送王静去文工团报名,面试时,考官对王静的歌声、朗诵很满意,问她受谁的影响,王静说,受父母和哥哥的影响。考官问,你哥在哪儿。“在走廊呢。”考官让王刚进来,他唱了一首歌,又朗诵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考官被王刚的声音打动,问他愿不愿意去当兵。王刚听到这句话有点不敢相信了,可他还不忘问道:能和我妹妹在一起吗?就这样,王刚和妹妹王静一起穿上了军装,成了文艺兵。

  就怕累着自己

  在文艺宣传队,话剧,相声,“样板戏”,诗歌朗诵,唱歌,跳舞,主持,王刚什么都干。

  1973年,因为业务扎实,王刚被调到了沈阳军区。1976年,很偶然的机会,王刚开始去电台录制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这个节目被108家电台复制播出。

  王刚自称,那段时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吃完晚饭,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每到晚上六点半的播出时间,几乎每家每户的窗口都能传出自己的声音,“那是我这一生最美妙的感受”。

  两年后,《夜幕下的哈尔滨》被改编成电视剧,王刚出演里面的说书人,这也是他第一次在电视里露面。从此,电视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自从1985年在央视主持第一个教师节晚会后,王刚开始在荧屏上频频露脸,一度成了央视必不可少的主持人。那些年,他一直是沈阳和北京两头跑。直到1995年,才正式从沈阳军区转业,调进中央电视台。

  1996年,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让王刚走向了事业的另一高峰,他成功扮演和珅而荣获了当年“金鹰奖”的最高奖。

  王刚说自己喜欢静,“圈内的朋友也不多”, 现在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就是收藏。他偏爱收藏

瓷器和明清家具,而且颇有眼光。刚入门时,当然也不乏上当受骗的经历,对此他笑称在所难免,权当是交了学费。

  能将自己喜欢的收藏和演戏合而为一,王刚说这绝对是生平一大乐事。他经常会为一个有着历史痕迹的拍品遍寻史料,为此他可以不眠不休几个晚上,“那是一种幸福”,王刚满足于此。“我这人,一不能为官,二不能经商。”这是王刚为自己下的判断,并不是说曾经吃过什么亏,而是“善于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教训”。

  王刚说自己“没什么远大理想,有事就做,没事就闲着。工作的事,从来都是别人找上门。”这两年无论央视抑或地方台有不少栏目想请他重新出山做主持人,可他一怕束缚,二怕辛苦,都没答应,“没办法,凡是自己不喜欢的或是得费好大劲才能做的事,我都懒得做。年纪大了,就怕累着自己。”其实,“有过在农村当知青那一年的日子垫底,我啥苦啥累都不怕。”只是,他现在更想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得一日闲便是福,作千年计岂非愚”是王刚现在的人生态度。

  相关专题:中国知青沉浮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